广东: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是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跨越高质量发展重大关口的短板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既是广东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和迫切的民生保障事项,也是必须完成的重要政治任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遵循,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规律,科学统筹污染防治与脱贫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关系,既顾及当前,又谋划长远;因时因地因势制宜,确保既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又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进而通过环保生态意识养成各项制度规范,促进生态文明体系的科学成型。

把握“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坚定污染防治信心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就广东而言,尽管在全国生态环境方面具有诸多优势,但还是要认识到在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生活消费等方面,都存在诸多生态环境问题,有着叠加累积、交叉传递的负面效应,大气、水和土壤等的污染状况面临许多复杂严峻局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环境问题的容忍度也越来越低,对环境质量提升的要求、环境改革服务的需求相应上升,而环境设施水平及环境公共服务水平、数量、质量、方式在供给上都还存在诸多缺陷,跟不上绿色生态发展的需要。环境污染的挑战,强烈呼唤我们要加强污染防治的攻坚,抓住全省经济实力趋强、环境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机遇期,强化制度建设,加大环境人才培养引进力度,推动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大提升。

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引领,共建广东美丽家园

广东是一个地区地理条件差异明显的省份,粤北山区和沿海地带是全省最为鲜明的地域差异,地理条件的差异框定了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地域差异。从现实看,珠三角地区多属平原,是全省经济的重心所在,成为广东的核心区;粤东粤西的沿海地带,山区与平原交错,岸线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粤北地区以山区丘陵为主,生态林业发展基础优越,是全省多条水系的发源地。因此,以基础地理格局为框架,建设“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尤其是把粤北山区建设成为“生态发展区”,对于优化全省生态功能布局,建设省域生态屏障,意义重大。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主体功能区,统筹安排经济人口布局和生态维护,强化区域功能差异和互补安排,积极探索实施区域间生态补偿机制,以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为共同的价值标准,为全省防治水污染、大气污染和维护生态安全,构筑一个稳定的生态安全基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促进全省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广东人民美丽家园。

强力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守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点任务就是要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因此,必须以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为重点,突出加强工业废气废水、城市生产生活污染等源头防控,推进城市水污染、大气污染的重点治理;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推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调整优化农业投入结构,增加有机肥使用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推进土壤污染治理和农田生态修复。认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广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因此,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还要从整体上维护和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体系,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守护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

讲求科学规律和综合施策,推动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科学运用辩证思维,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眼前和长远相结合,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增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科学性有效性。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遵循自然生态平衡发展和循环演进因果往复的规律,协调生态环境系统各领域、各子系统的关联关系,运用科学方法,依靠技术进步,精准精细操作,逐步系统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综合施策,协同发力,使污染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力量组成上,要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努力使人人成为保护环境的参与者、建设者、监督者和受益者,形成全民共治的环境治理新格局。在具体举措的设计安排上,以科学规范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体制机制以及重大制度安排划定“红线”,引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守底线”,尤其是要建立健全职责明晰、分工合理的环境保护责任体系,持续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同时,把握各项举措的“时度效”关系,因时因地因势制宜;要积极培育环境治理市场主体,落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进而深入宣传推广环保和生态环境理念和意识,规范相关制度体系,探索形成有利于经济、社会、自然延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体系。

作者白国强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