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总结过去、分析现在、部署未来,全面论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进一步勾勒和描绘了美丽中国的宏伟蓝图。
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处于“三期叠加”的重大战略判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对环境保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提升。
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趋势,但任务依然艰巨。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当前,生态环境质量差、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态受损严重、环境风险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差距较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仍然较低,工业、燃煤、机动车“三大污染源”治理依然艰难。部分区域流域污染仍然较重,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日趋紧张。土壤污染状况已经影响到了耕地质量、食品安全和国民健康。
生态环境是关系民生的重大问题,更是对执政能力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战略地位新的宣示。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为集中力量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更好的条件。
准确理解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个原则
在这次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项重要原则,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自然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绿色发展观。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对立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保护。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严密法治观。要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全球共赢观。全球性生态危机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共识。我国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正确把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
这次会议提出,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这五个体系是对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部署,为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社会、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清晰描绘出建设美丽中国的蓝图和路径。
生态经济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更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已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不断创新绿色治理方式,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过程和各方面,协同推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防治、生态系统保护。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创新提供保障。要不断深化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生态文化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文化具有引导、凝聚和整合的功能,生态文化建设有利于培养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公民,有利于营造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两型社会”氛围。
目标责任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动力和载体,也是底线、上限和红线。要从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保障的战略高度,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空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为目标责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李宏伟 作者系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