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深刻变革。
曾以伐木为主业的内蒙古阿尔山,如今凭借壮阔的林海引得人流如织,贵州遵义深山里的团结村以好生态首次迎来八方游客,在四川宜宾、浙江衢州和新疆莎车,人们在美丽生态中感受幸福乡村。金秋十月,举国欢庆,各地群众流连于绿水青山,神州大地上处处跃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面深化,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思想认识程度之深、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执法督察尺度之严、环境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美丽中国揭开崭新一页。
理念升华
思想上的深刻变革
2005年8月,之江之畔。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3年来,余村人践行生态理念,矢志绿色发展,真正实现了生态和经济同向而行,发展与保护同步而进。2016年,全村年总收入已达2.52亿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6万余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科学论断成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引领中国迈向绿色发展道路的理论之基。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同时,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作为行动纲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用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纳入新发展理念。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再次强调“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
今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被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一次次新理念新战略的提出,彰显出中国共产党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高瞻远瞩。
思想上的深刻变革,印刻在头脑中,体现在行动上。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同年9月,《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公布,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等8项制度成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
2015年7月,《关于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试点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被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领导离任审计、责任追究,第一次进入到了生态领域;2016年12月,《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正式公布,生态责任成为政绩考核的必考题。
放眼全球,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政党特别是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
动真碰硬 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
在青藏高原的腹地,39.5万平方公里的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每年向下游供应水资源达600亿立方米,被誉为“中华水塔”。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条块分割、管理分散、各自为政,这里的生态环境保护常常出现尴尬的局面。
2015年12月,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新探索。像这样的生态环保领域改革方案,自2013年12月以来已被审议通过数十项。
五年多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河长制湖长制等一系列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初步建立“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
五年多来,开展生态文明试验区、省以下环保机构垂直管理制度、区域流域机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等改革试点,重新组建生态环境部和自然资源部,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不坚决不彻底”“在立法层面为破坏生态行为‘放水’”“不作为、乱作为,监管层层失守”……2017年7月,中办、国办就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发出通报,措辞严厉,一针见血,百名领导干部被严肃问责,百姓鼓掌叫好。
作为我国环境监管模式的重大变革,自2015年开展的中央环保督察,已覆盖31个省区市,治污问责风暴席卷全国,问责1万余人,8万多个百姓关心的突出环境问题被推动解决。
201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力度空前。截至2018年5月,全国实施行政处罚案件23.3万件,罚没款数额115.8亿元,比新环保法实施前的2014年增长265%。
五年多来,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制定修订的法律达十几部之多,除了新环保法,还有大气污染防治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环境保护税法等多部,成为遏制环境违法行为的有力武器。
“这种‘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的最严生态法治观,表明了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也抓住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这个‘牛鼻子’,为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驻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吕忠梅说。
绿色发展 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10月,宁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区秋意正浓,山林间溪水潺潺,不时有野鸡、野兔从路旁蹿出。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十山九秃”“十年九旱”的“苦瘠甲天下”。近年来,随着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的实施,满目焦黄的西海固变身“旱塬绿洲”。“树多了,雨水多了,山上冲下来的泥沙却少了。到了晚上,山里还会传来豹子吼,这声音十几年都没听见过了。”72岁的固原市原州区张易村村民赵丕条说。
脱胎换骨的西海固见证着五年多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天更蓝了——2017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2.7%,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39.6%、34.3%、27.7%,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下降34.8%。
水更清了——相比2012年,2017年全国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提升,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持续下降,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湿地面积8.04亿亩,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
山更绿了——2012年以来,我国累计治理沙化土地1.5亿亩,全国完成造林5.08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海更净了——与2001年相比,2017年我国近岸一、二类海水比例提高27.8个百分点,三类海水比例下降8.5个百分点,四类和劣四类海水比例下降19.3个百分点。
五年多来,全国上下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践行绿色生产方式——
在淘汰水泥、平板玻璃等落后产能基础上,退出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煤炭产能8亿吨;加强散煤治理,推进重点行业节能减排,71%的煤电机组实现超低排放;提高燃油品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2000多万辆;加强重点流域海域水污染防治,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五年多来,人居环境持续向好,越来越多城乡百姓从中受益。在城市,错落分布的生态公园绿地让老百姓“开窗就能赏景,出门就能游玩”,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成为时尚;在农村,“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等困扰群众的问题得到根本扭转,2016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80.3%,比2000年提高35.5%,一批批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起来。
中国正以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建设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中国新图景,正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记者 杨舒 张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