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生态专家谈长株潭生态绿心保护与修复

  绿心一处造林基地——昭山镇楠木村。

  长株潭生态绿心,位于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结合部,堪称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态“绿肺”。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规划面积达到528平方公里。如此巨大的生态绿心,放眼全球城市群都屈指可数。

  规划之初,湖南省上下便对生态绿心寄予厚望: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呈品字型,在其结合部打造一颗功能强大的“绿心”,使之成为三市之间的“绿楔子”,形成功能互补组团发展形态,带动城市群品质提升。

  打造生态绿心,等于为市民提供了一座“绿色宝库”。

  据湖南省森林植物园长株潭城市生态站监测,近5年来,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区域内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呈增长趋势,啮齿目动物及雉类动物增长显著;初步形成了森林城市生态体系,治污减霾能力提升。

  生态站专家廖菊阳称,生态绿心建设初见成效,但还部分存在斑块破碎化、生态廊道缺失等问题。今后一段时期,绿心迫切需要提质增效:要面向大尺度、网络化方向开展森林城市群的构建,即以森林、湿地为主体,开展城镇森林群落体系构建,连通破碎斑块,建设绿色通道,形成宏观的森林生态网络;在绿心区域开展高效稳定的森林生态群落构建示范,优化和提升森林生态安全格局;开展森林景观提质、森林步道构建、森林体系增效和生态文化传播等工作,加大绿心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供给能力。

  “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离规划的愿景还有较大差距。”参与长株潭森林城市群建设规划的省林勘院专家李志华介绍,绿心规划的重点,首先是加强自然资源本底保护,第二是实施生态系统的修复,第三是提供惠民生态产品。从目前来看,加强长株潭生态绿心的保护与修复,仍需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严格绿心区生态空间管控。执行《湖南省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保护条例》和《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严格按照禁止开发区、限制开发区、控制建设区“三区”管控要求,扎实做好绿心保护工作。加强对禁止开发用地的建设活动管制,促使已占用禁止开发用地的现状建设用地逐步迁出。

  二是加强绿心区森林、湿地等资源保护。长株潭三市加强沟通和交流,形成相应的联系沟通机制和共同治理机制;组建绿心联合执法队伍,禁止采挖林木、采集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开垦、采石、取土、筑坟等行为;加强对森林、湿地资源的动态监测,加强森林防火和对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控。

  三是推动绿心区生态系统修复。加强公益林(地)培育,加快裸露山地复绿,建设河流和道路生态廊道,营造水源涵养林。加大风景林建设,逐步进行林相调整、林分改造,优化植物群落,增加季相林,营造以常绿阔叶林为主、落叶阔叶林为辅的植被景观,增强生态景观功能。

  四是探索绿心区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制定相应的补偿办法,逐步提高绿心区生态补偿标准,有效带动当地居民和社会力量对绿心保护的积极性。

  五是探索推动绿心区绿色发展模式。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基础,完善产业退出机制。推动绿色产业准入标准,引导产业绿色转型。

  六是提供更多惠民生态产品。建设石燕湖森林公园、九郎山森林公园、昭山森林公园、金霞山森林公园、法华山森林公园、株洲云峰森林植物园等大型生态休闲场所,推动绿心区绿道网和森林步道建设,串联各类生态服务空间,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七是探索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模式。积极引导全社会参与绿心保护和建设,建立“公共财政投入为主、鼓励社会参与融资、多渠道为辅”的资金投入机制,培育和建立全民参与、各级政府配合的全社会保护和建设绿心的良好社会氛围。(刘 勇)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