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新动能

  【专家视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路径。浙江丽水开展我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以来,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GDP)与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的协同较快增长,农林产业增加值、生态服务业增加值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多项指标增幅连续多年在浙江省名列前茅,证实了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巨大绿色潜能。

  探索政府主导的有效路径

  在生态产品市场培育初期,需要政府积极作为,激发社会生态产品消费意识,形成发展生态产品、培育生态产业的浓厚社会氛围,引导要素资源转向生态产品生产和价值实现。对于清洁空气、洁净水源、优美环境等缺乏清晰产权、难以直接交易的生态产品,因其社会收益远大于私人收益,需要由政府出资购买向社会免费提供。政府充当出资人的传统方式主要是财政补贴、财政奖励和税收减免等公共财政支出模式。由于制度上缺乏持续性,近年开始兴起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新模式。这种模式虽有利于快速培育生态服务产业,但容易对地方公共财政形成压力。因此,创造可交易的生态产品市场将成为政府主导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例如,将难以交易的生态产品“分解”“赋权”或“物化”,产生用能权、排污权等,创造相应的交易条件和市场供不同市场主体交易使用。

  政府主导还意味着要推动制度创新,建立生态资产产权、生态信用和生态产品认证等生态产品市场交易制度,以及与其对应的社会再分配制度。重庆市就将森林覆盖率设置为约束性考核指标,建立相应交易制度,达标地区与不达标地区之间可以交易,从而实现林业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

  鼓励市场主体积极创新

  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激活绿色发展新动能,不仅要实现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还要实现价值倍增,形成具有规模的生态产业。综合各地实践,市场主体可以在三个方向上探索:

  纵向一体化。首先,在专业化分工基础上延长产业链,形成集上中下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丽水市庆元县香菇市场仅凭香菇一个品种便实现年交易额28亿元,其秘诀就是形成了从分拣分类到加工仓储、贸易和质押等丰富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体系。其次,推动产业链自然延长,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最后,引入金融工具和第三方中介服务,提高资金周转和交易效率,实现分工基础上的增值。福建南平成立森林生态银行,集中收储分散、碎片化的林业资源,将其整合优化成为资产包,对接医药综合体、家具生产和旅游康养等项目,成功实现生态产业化。

  横向多样化。近年来服务类产品横向多样化的探索越来越多,甚至开始成为一些地方的新增长点。浙江丽水景宁县依托大均古镇景区开展水域救援培训服务和水域安全夏令营,不仅成为山区水生态产品的价值转换样板,也创新了旅游景点提供餐饮、购物和住宿服务的模式。

  内容丰富化。生态产品不仅要具备物质层面的自然生态特征,还需要通过品牌、概念和故事化塑造人文生态特征,以丰富生态产品的内涵,提高辨识度、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产品附加值。丽水市整合县域和企业农产品品牌,设计了国内首个经国家认监委批准,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和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注册集体商标,采用第三方认证开展区域生态农产品品牌建设管理。经评估,“丽水山耕”品牌估值超过26亿元,产品溢价率超过30%。

  利用科技赋能增效

  对多数地区而言,当前重要且紧迫的任务是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赋能,提高价值转化效率和效益。具体表现为:
数字化营销。不少生态产品丰富地区都是交通和信息相对落后地区,产品市场往往局限在区域内。“网红”李子柒的成功营销表明,除传统电商渠道外,电商直播和社区营销等新兴数字化营销模式也能有效扩大生态产品市场边界,促进生态产品价值转化。

  数字化生产。这包括:利用土壤数字化技术选择种植与区域气候和土壤匹配度最佳的农产品,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生产力;利用云计算、二维码或电子标签技术建立产品溯源体系,可以让消费者放心消费;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预测气象和农业疫情变化,监测农产品产量,可以提前作出疫情和丰产、歉收应对,科学制定农产品价格等。

  数字化服务。各种信息中介平台、区域交易平台以及政府、市场主体和行业组织的管理服务平台,都是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手段。例如,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可以提供林权、大宗农林产品和林业金融服务。其中,大宗农林产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已挂牌胶合板、安吉白茶等14个品种上市,为生态产品资产的证券化作出了有益探索。

  (作者:彭绪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