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隔着屏幕,闻不到夏天的荷叶香、秋天的桂花香。”西安家长刘女士认为,真正的自然教育就是跟电子时代做抗争,自然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情感能量。
受访的几位家长认为,自己只能回答孩子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对更专业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常常感觉“孩子懂得比自己都多”。
家长不必太过担忧自身的自然知识不足。王西敏认为,传授自然知识只是自然教育中的初级阶段,更高级的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产生对自然的爱、享受在自然中的乐趣、树立环境保护理念等。
一朵花是怎样开放的?
为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广西北海家长杨女士购买了线上课程还原花开过程,但孩子看了没什么感觉。杨女士忽然发现,观看线上视频不如让孩子亲自观察一朵花的慢慢绽放过程。
为什么企鹅在南极,而北极熊在北极?秋天到了,有的树为什么不落叶?在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的问号。下山的老虎、逃跑的豹子、旅游的大象……新闻事件更加强了孩子的好奇,这背后考验的,是家长的生物多样性知识。
2021年11月25日,南方周末绿色研究中心与全国自然教育网络发布《咱家的自然课:中国家长生物多样性认知调研报告》(下称《报告》),通过全国27省(自治区、直辖市)137市(直辖市的区)2591份问卷和14位家长、自然教育从业者访谈发现,家长虽然认为家庭是自然教育的主力,但自身自然知识不足。3/4家长听闻过“生物多样性”,但局限于物种多样性,不熟悉生态系统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家长给自己在自然领域的知识水平打分,满分为10分,平均分为5.15,未达到及格线。
自然教育是连接人与生物多样性的桥梁。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有利于身心健康。自然教育经典书籍《林间最后的小孩》提出了“自然缺失症”,这并不是一种医学意义上的病症,但如果在儿童身上长时间存在,很可能会导致一系列行为、生理、心理上的问题,比如肥胖症、视力退化、注意力障碍、抑郁症等。
面对孩子的好奇心,什么因素影响了孩子接触自然?而家长又该如何助力孩子的自然教育?
自然必须要亲自体验 “总是给人神秘的感觉”
在家长眼中,孩子对自然知识的兴趣高于其他类型。课外知识中,家长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类别(多选)中,自然知识高达86.88%,远高于科学科幻(59.09%)、天文地理(51.10%)和历史文学(42.76%)。
自然教育从业者对这一结果并不意外。许昌布兰奇自然学校讲师张喜红认为,天文地理、科学科幻、历史文学都可以通过网络、书本等媒介接触,只有自然必须要亲自体验,“总是给人神秘的感觉”。
北方常见的野燕麦,成熟后的种子掉落地上,遇到雨水后,麦芒会转着圈把自己插到泥土里。在课程互动过程中,孩子们会轻轻拿起野燕麦,再朝麦芒喷水,或者把它放进嘴里含一下,这时野燕麦就会在手心缓缓旋转,这种神奇现象深深吸引着孩子。
如果将自然界分成不同领域,家长认为,孩子们最感兴趣的领域依次是动物、森林、植物、河流海洋、气候、微生物。
这个排名与孩子的体验有关,越容易体验则越感兴趣。云南在地自然教育中心负责人王愉认为,动物、森林和植物对孩子而言更容易接触,而河流海洋、气候、微生物接触较困难。以动物和气候为例,动物的一举一动非常形象,刺猬睡觉时缩成一个球,呼噜声特别响,还会吹鼻涕泡。而气候则比较抽象,尤其城市居民长期在室内活动,空调和暖气的环境,让他们对气候的变化不太敏感。
喜爱自然是孩子的天性,“即便孩子对自然没那么感兴趣,我们也能让他们很快产生兴趣。”黄山自然之歌工作室负责人汪世利说,秘诀就是让孩子增加与自然的接触。
收获自然知识很重要,接触自然不只是为了求知,还有社交。
北京奥森相约自然讲师种子(编者注:“种子”为自然名,自然教育从业人员一般都有自然名)认为,以获取更多自然知识为目的不如去博物馆,孩子在自然中,“玩”是最重要的。“幼儿园或小学阶段不培养在自然中玩耍、观察的习惯,等到上中学后再去引导几乎不可能了,那时他们已经开始无视自然了。”
自然体验中,种子只会讲解必要的或孩子们非常想了解的知识。孩子能从同伴身上获得鼓励和激发,认识更多朋友,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对生命的尊重。广西的杨女士回忆,有一次几十个家长带着小孩一起去看白头叶猴,遇到一只母猴抱着小猴,场景很感人,大家纷纷围着拍照,也挡住了母猴觅食之路。活动结束后,杨女士孩子跟她说,“那些摄影师很没有爱心,小猴子在妈妈怀里瑟瑟发抖很可怜。”
家长认为城市里的自然环境太少
大部分家长欢迎孩子接触大自然,85.18%家长表示让孩子接触大自然时“没有任何顾虑”,仅3.20%家长认为“亲近自然耽误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影响成绩”,1.93%家长选择“自己不喜欢,也不愿意陪孩子去体验自然”。
可从目前的自然教育来看,家长的满意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仅7.26%的家长认为目前孩子通过各类渠道接受的自然教育“完全满足”了好奇,39.25%的家长认为“大部分满足”,两部分加总不足50%;而认为“一般”的有38.05%,有10.03%和5.41%的家长认为“很少满足”和“没有满足”。
为何孩子对自然的好奇心未能完全满足?客观影响因素中,七成的家长认为是城市里的自然环境太少。
陕西西安的家长刘女士认为,城市的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对于满足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是足够的。但是孩子长大后,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明显捉襟见肘。广西北海的家长杨女士认为,城市动物园虽然有动物,但还是人造景区,没有太多自然的感觉。想要体验自然,只能开车带孩子去城市周边。
其他的生活因素也影响了孩子接受更好的自然教育,例如孩子学习压力大,作业多;周末孩子有补习班,闲暇时间少;电子产品诱惑太多。持这些观点的家长比例都在一半左右。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双减”,可能会缓解上述情况。本次调研在“双减”之前进行,作业多的情况或许更为严重。吉林省松原市家长高女士说,“双减”之前,孩子在周末几乎没有时间,“双减”后周末每天就上一节课,有了大量空余时间,可以参加户外自然体验活动。
松原市蓝天志愿者协会讲师赵旭也发现,“双减”政策颁布后,参加自然教育的孩子明显增多了,以前经常招不满人,现在招募信息发出后很快就满员了。
大部分家长不看好线上自然教育
学校毫无疑问是自然教育的主阵地之一,但在近一半家长眼中,学校开展的自然教育频率并不高。10.23%的家长表示孩子从未在学校接触过自然教育,44.50%的家长表示频率每月低于1次。
学校自然课的质量参差不齐。西安家长刘女士的孩子特别喜欢自然,语数外成绩并不突出,很期待通过自然课让老师、同学看到他的优势,但学校自然课全被语数外等科目占据,孩子感到很沮丧。“老师带很多小朋友去野外,会说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动,只是走马观花。孩子被昆虫吸引,也没有时间去细细看,只是走马观花。”西安家长妮妮说。
安徽黄山家长王女士的孩子就读于私立小学,校园环境非常好,甚至能看到蛇,从一年级开始,学校就设置自然科学课,课程内容很丰富,孩子种过菜,养过小鸡、小狗、小羊和小牛,还用木头和竹子做过手工。
北京奥森相约自然讲师种子认为,中国的自然教育仍处于启蒙期,还很小众。教育体系里仍然更强调学科教育,孩子很少能够挪出时间去关注学科之外的事情。
上海辰山植物园科普部部长、《林间最后的小孩》译者王西敏认为,大多数学校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自然教育不够重视,不仅仅是学校的问题,与升学考核制度、家长认知、社会氛围等诸多方面都密切相关。让学校更重视自然教育难度很大,可以先从老师着手,在高等教育中培养未来教师对自然的兴趣,让他们在各科目的授课中融入自然知识,从而影响孩子。“自然里有语文、英语、数学、美术甚至体育,不同学科间可以靠自然融会贯通。”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在线教育兴起,孩子的教育产品(包括读本、线上教育App等)中也有自然类。然而大部分家长不看好线上自然教育,认为“线上专业人士做的培训课程”会帮到孩子的家长仅有30.68%。相比线上,家长们更信赖由正规机构组织的集体户外活动、夏令营等,让孩子亲近自然的同时有专业人士讲解(84.06%),以及在参观动植物园时能辅助自己给孩子讲解的导览类产品(74.60%)。
“自然教育是体验式的教育,隔着屏幕,闻不到夏天的荷叶香、秋天的桂花香。”西安家长刘女士认为,真正的自然教育就是跟电子时代做抗争,自然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要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情感能量。调研中,高学历家长对“交给网络科普平台,让孩子自学”表现出了更大的不信任。
约一半的家长愿意给专业老师/自主的导览、书籍、科普漫画、课程等形式付费,普遍能够接受的价位均为单次100元以下。单次500元以上支出中,各类城市家庭的支付意愿都不高。
一线城市家长对自然教育服务的支付意愿相对较高,但差别并不明显。城市个案分析发现,昆明家长的支付意愿较高,单次支出101元及以上的家庭占比45.38%,是平均值的1.5倍,这或许与当地生物多样性水平高、COP15召开有较大关系。
感觉“孩子懂得比自己都多”
2021-2022年,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在云南昆明举行,全球瞩目,“生物多样性”一词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媒体上。家长受教育程度与是否听说过生物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没有听说过该词汇的占比为50.56%,而硕士和博士以上学历的家长没听过的分别只有12.01%和3.45%。
家长自认为家庭是自然教育的主力。超过一半(52.30%)的家长认为,家庭在自然教育中作用最大,而非学校(25.01%)和社会教育(包括市场上的教育产品)(22.69%)。
面对孩子关于自然的提问,家长学历越高,越偏向通过带领陪伴孩子亲身体验来教授相关知识和依靠自己的知识给出答案,但综合来看,家长普遍认为自己在自然领域知识水平较不足。家长给自己在自然领域的知识水平打分,满分为10分,平均分为5.15,未达到及格线。其中动物领域(5.68)平均分最高,微生物领域(4.15)平均分最低。
受访的几位家长也认为,自己只能回答孩子的一些常识性问题,对更专业的问题束手无策,甚至常常感觉“孩子懂得比自己都多”。
发表在学术期刊《教育观察》的一篇论文指出,如今人们很难通过系统的博物学课程来获取博物学知识,加上现代社会很多人与自然隔绝,缺少深入自然的体验探究,导致很多父母既缺乏系统的博物学知识,又没有形成获取博物学知识的技能,更没有形成对本土物种的情感和文化认同。
你居住的小区有多少种植物?
城市里自然环境太少,家长又自认为掌握的自然知识不足,孩子的自然教育似乎陷入了困境。不过,情况并非那么悲观。
王西敏观察到,即便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可能不足,但大多数人对身边的动植物也是陌生的。自然教育应该从身边做起,先利用好社区、公园等触手可及的自然环境。“你居住的小区里有多少种植物?我想大多数人都是不知道的。我曾经调查过我居住的小区,有四十多种植物,对一个孩子来说,能认识四十多种植物已经很多了。”
接触自然不一定要去远郊,也不一定非要假期。北海智道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冰博研学)总经理王修强认为,除了在公园、郊外和学校体验自然,自然教育也要常规化。“小区里就可以接触自然,比如孩子每天写完作业后到楼下记录天气、温度、湿度的变化,到花园里观察动植物,写下感悟,并阅读相关知识,不一定非要等到每个周末才出去。”
而家长也不必太过担忧自身的自然知识不足。王西敏认为,传授自然知识只是自然教育中的初级阶段,更高级的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产生对自然的爱、享受在自然中的乐趣、树立环境保护理念等。
比起当下就给孩子解答疑惑,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保持兴趣。“对小朋友来说,自然教育课程最重要的不是知识,而是让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自然这个媒介来处理好这些关系,学会生活、学会关心他人。”西安麦草人有机农业公园自然教育项目经理王溪说。
而家长在和孩子一起接触自然的过程中,也会随之改变。西安家长妮妮以前从来没有观察过叶子的形状和颜色。女儿让她看到大自然的另一面。周末跟孩子一起去村里,看她挖个洞烤红薯,“我就坐那里,什么都不干,觉得很放松且平静,头也不疼了,脖子也不酸了”。妮妮过去很害怕动物,宠物猫、狗经过也让她很紧张。但女儿养了两只猫,过了半年之后,妮妮就可以和猫亲近了。“当它们趴在你肚子上时,或者在你手上舔食物时,那感觉真的很奇妙。我的女儿不知不觉把这种福气也带给了我。”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