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助推世界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2023年2月2日是第27个世界湿地日,主题为“修复湿地,刻不容缓”,旨在提高公众对湿地为人类和地球所作贡献的认识,促进采取行动来修复湿地。近年来,中国在湿地保护进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各国提供有益借鉴,助推世界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为增进湿地惠民全球福祉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湿地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国家之一,湿地面积居于亚洲第一、世界第四,若尔盖湿地、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山东黄河三角洲湿地等为人们所熟知。目前,中国湿地保护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并形成湿地保护的“中国模式”。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湿地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全国湿地面积达到5635万公顷,共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29处国家重要湿地、1021处省级重要湿地,以及2200多个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地,湿地保护率提高到50%以上……近年来,中国湿地保护的力度不断加强。《湿地公约》秘书长穆松达·蒙巴表示,中国湿地保护的情况“令人振奋”。中国已成为“国际湿地城市”最多的国家,在拯救和恢复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城市与湿地融为一体,生态宜居,在保护优先的基础上科学发展生态旅游等产业,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百姓增收和经济发展。意大利Adnkronos通讯社发表评论认为,保护环境不仅是一项职责,而且可以开拓新的经济前景。中国政府通过采取多项保护政策、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全民湿地保护意识等方法,使湿地面积不断增加。

  积极构建保护制度体系,中国湿地保护迈入统一高效规范轨道。30年来,中国逐步建立湿地保护修复制度体系、法律法规体系、调查监测体系,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实施了3个五年期的《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完成了4100余个湿地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是全球唯一完成3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这其中,于2022年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是中国首部专门保护湿地的法律,引领湿地保护工作全面进入法治化轨道。而对湿地保护进行专门立法,中国是全球第二个国家。此外,中国还制定了《国家公园空间布局方案》,覆盖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中国将陆续设立一批国家公园,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0%,把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

  深度参与湿地保护国际事务,中国为保护湿地全球行动注入强劲动力。自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系统治理、科学利用,为全球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作出重要贡献。2022年,中国在《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等重大国际会议上发出中国声音,引发广泛关注。英国鸟类保护皇家协会高级政策官员尼古拉·克罗克福德说:“我一直在从事黄海沿岸的湿地保护工作,中国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对我和其他许多关心黄海沿岸水鸟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启发。中国的滨海湿地保护成效显著,具有全球影响力。”从将约1100万公顷湿地纳入国家公园体系,实施全国湿地保护规划和湿地保护重大工程,到推动国际交流合作,保护4条途经中国的候鸟迁飞通道;从在深圳建立“国际红树林中心”,到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中国在不断探索实践中为世界贡献诸多立体鲜活的案例,总结出不少可复制可推广的湿地保护经验,充分展现负责任生态大国形象。

  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为各国人民带来更多实惠。(栾雨石)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