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多姿生态文化 共建共享美丽深圳

每一个来到深圳的人,对这座城市的理解和感受可能不一样,但所有的人,一定会惊讶这座城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着如此优美的生态环境;一定会在感受这座城市活力与时尚的同时,被这满城的翠绿和花香打动。周末假期,市民相约在林间漫步、登山远足、临海观鸟、潜水游嬉……在自然中休憩、学习、锻炼、探索……已经成为深圳人最大的民生福利。

目前,深圳森林覆盖率达40.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5平方米,形成了森林进城、绿意满城、花开鹏城的绿色新格局,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了美丽与发展的双赢。

这一切,都归结于共建共享生态文明已成为深圳这座城市的共识。如今,生态文明的理念逐渐浸润到每个深圳人的血脉,扎根每位鹏城市民心中,外化为建设绿色家园的自觉行动,一幅森林蓊郁、林水相依、诗情画意的生态文明锦绣画卷正在鹏城热土徐徐绘就。

“自然教育之城”,共建共享孕育绿色未来

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历来以“先行先试”闻名的深圳,在全民参与环保方面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自2014年率先在国内创立自然学校以来,深圳结合国外自然学校创建经验,积极推动公众环境知识的拓展和延伸,以环境科普促提环境意识,打造出自然教育的一片新天地,搭建出一个“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多方支持”的环境学习“大舞台”。

自然教育蓬勃发展

当自然教育在全国悄然兴起的时候,深圳的自然教育已经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1月12日,深圳率先在国内创立首个自然学校——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这是一座自然教育的“黄埔军校”,自开办以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已开展教育活动948次,包括志愿教师及义工培训、生态导览及自然教育主题活动,截至今年4月,自然学校教育参与人数已达38616人次,累计培养了300多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已经成为深圳自然教育的中坚力量。

深圳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同时也在力争打造全国首个自然教育之城。目前,深圳已完成13个自然教育中心的建设,成功举办300余场“观鸟”“夜观”“自然笔记”“自然亲子阅读”等自然科普教育活动,广受家长和孩子们欢迎。

据介绍,到2020年,深圳将建设自然教育学校15处,科普基地200处,串联形成覆盖全市域的自然教育网点系统,基本建成以森林和湿地为载体的全民自然教育系统。

在有关人士看来,公园自然教育中心的建立,为公众带来系统的、连续的自然教育体验,成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一座重要桥梁。

志愿者释放环保热情

深圳一直都被称为志愿者之城,置身环保自然领域的志愿者数量居全国前列。

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一直致力于组建环保志愿教师队伍,希望打造自然教育的“黄埔军校”。自2014年1月12日开办以来,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已开展教育活动948次,包括志愿教师及义工培训、生态导览及自然教育主题活动。截至今年4月,自然学校教育参与人数已达38616人次,累计培养了300多名志愿者。这些志愿者已成为深圳自然教育的中坚力量。

这些志愿者带孩子们走进自然、走进湿地;带幼童触摸各种树叶枝干,听鸟鸣,闻花香,踩枯叶,蹲着看昆虫,抬头观飞鸟。对于低年级孩子,告诉他们湿地的生物链,带他们寻找湿地的秘密,贴着听树生长的声音,鼓励他们观察提问,跟大树交朋友。而对更大的孩子,就引导他们观察探索大自然,讲述植物和鸟的故事,讲各个物种之间的关联,讲二十四节气,还讲一点点植物与诗词、植物与数学,让孩子在文字和数学中体会美丽的大自然。

这些可敬可爱的志愿者,将自然、生态、环保的理念和文化传递给更多人,让深圳时时处处充满自然的温暖与美好。

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近几年,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参与的自然教育中心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

今年4月22日,由20家绿色公益组织携手成立的深圳绿色生态公益组织联盟正式起航,这意味着社会力量参与深圳绿色公益事业的机制愈加成熟。

9 月 15 日是世界清洁地球日,当天上午,近万名来自城管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志愿者抢在台风前,在全市近 30 个户外场所开展了 “万人净山大型环保公益活动”,捡拾垃圾,并协助公园清理外来入侵物种。除了梧桐山“ 主会场 ”,全市各区(新区)城管局及各社会组织还在近 30 个分会场自行组织净山行动,总参与人数近万人。

在深圳湾观鸟飞翔、在仙湖植物园体验叶子课程、在野外做自然笔记……依托公益力量,深圳在各类公园中还建起了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学校),丰富多样的自然课堂,让市民认识自然、了解深圳,也深深领悟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此外,民间自然爱好者撰写的《深圳自然笔记》、《自然读本》诠释了深圳人对自然的深情与热爱。

在深圳,逐渐汇聚起全民参与“创森”、共建共享绿色深圳的热情与行动。这些点滴行动不仅夯实着深圳的绿色根基,更孕育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更加充满希望的绿色未来。

打造生态文化之城,让生态之美浸润人心

文化是生态之魂。今天,“创森”在不断刷新深圳颜值的同时,更以其蓬勃张力凝聚起市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大共识,绿色之基也在气势磅礴的森林生态文化建设中越植越厚、越筑越牢。

生态文化活动多姿多彩

今年1月5日-7日,广东首个大型户外森林音乐会——“2018深圳森林音乐会”在仙湖植物园天上人间草坪举办。这是一次由中国交响乐团等国内顶级乐团打造的音乐盛宴,近万名观众现场观看,41万观众通过腾讯网络现场直播观看。森林音乐会已成为深圳新的文化品牌和森林文化的精品,充分展示了自然生态与高雅音乐相融合的艺术之美,打造了深圳生态文化活动高端品牌。

6月9日,深圳第三届凤凰花嘉年华现场,12台涂鸦钢琴共同奏响的《欢乐颂》吸引众多市民一起哼唱。这12台钢琴由12名艺术家改造,琴身“长”出了蘑菇、爬满缤纷的花朵,与自然融为一体。自然音乐会、凤凰花摄影大赛、种子游学、自然市集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将城市中的人与自然交融,引导公众对“自然”多层含义的思考。

“创森”以来,深圳各类生态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生态文化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中国红树林博物馆开始筹划,大鹏半岛区域性生态文化体验综合体启动规划;突出文化内涵,弘扬湿地文化、森林文化和海洋文化,开展全方位、高密度、深层次、广辐射的主题宣传;突出打造了公园文化周、森林音乐会、梧桐山赏花会、登高节等深圳特色森林文化品牌;高水平筹办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国际雪豹保护大会、首届国际森林城市大会、首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黑脸琵鹭自然保育论坛,深圳市的国际生态美誉显著提升。

多样“花事”贯穿四季

绿满鹏城,花开深圳。除了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活动,深圳还开展形式多样、贯穿四季的观花、赏花活动,用花美化城市生活。

深圳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并不仅仅是在远离市民日常生活的远郊,局限在公园中,而是实实在在地把花种植在市民工作、生活、购物和休息的场所。出行路途上的花卉景观大道,购物休闲中心旁的花漾街区,商业办公区和住宅小区旁的街心花园,随处可见的花卉景观节点,让市民能随时随地近距离感受鲜花的美丽与芬芳。

在种花之外,深圳更注重营造有花更有花景、有花更有花缘、有花更有文化的意境。就在2017年,深圳开展了丰富多样、贯穿四季的赏花活动,场场活动都受到市民的喜爱和追捧,无不美化了城市生活,让市民能更真切地感受花的美,了解花的文化,体验种花的乐趣。

2017年11月举办的第十九届深圳市簕杜鹃市花展刷爆了深圳人的朋友圈。花展规模远超前几届,半个莲花山都成为了簕杜鹃的海洋,水红色、紫红色、粉白色、橙红色……多种多样,姹紫嫣红,整个公园繁花似锦,前来赏花、摄影、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整个花展为期20天,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单日最高游客量高达30万人次。

此外,在其他季节,春天的“深圳市梧桐山毛棉杜鹃花会”已连续成功举办了两届,2017年的花会还吸引了港澳的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夏天的洪湖公园荷花展,春秋时节的人民公园月季展等赏花活动也得到了市民的高度认可,到了冬天还有迎春花市,这些花事活动贯穿全年,提高了市民的参与性,传播了花卉文化。

赏花、爱花,更要了解花。2017年,深圳城管依托仙湖植物园、市公园管理中心的自然教育中心,以参与式、体验式为主的自然教育模式让市民了解花卉知识。还出版了《深圳赏花日历》《草木深圳》等图文并茂的科普读物,其中,在2017年第十八届深圳读书月上,《草木深圳·郊野篇》获得“年度推荐好书”。此外,组织全市城管部门开展树木名牌悬挂工作,通过二维码扫描树木名牌的方式,让市民了解各类乔木的习性和花期,全市共悬挂植物名牌11万块。

通过实施“世界著名花城”三年行动计划,深圳力争三年搭建框架,八年形成规模,十年产生影响。大力推进“四季花城,生态花城,人文花城”建设,通过营造花景观、提升花产业、培育花市场、传播花文化,增加城市绿化层次和色彩,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底蕴。

广植“绿色基因” 让市民诗意栖居美丽家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深圳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规划城市未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提高居民幸福指数,不断筑牢深圳生态文明发展根基。

打造全国森林小镇标杆

人在林下走,车在林中行。“创森”以来,深圳积极打造天蓝海碧、山绿水清、花团锦簇、宜游、宜养、宜居、宜业的“森林小镇”,为市民营造诗意栖居的美丽家园。首批“全国最美森林小镇”——梅沙街道,就是深圳全面“创森”的一个精彩缩影。

梅沙街道地处盐田区东部,东临大亚湾,西接盐田港,南与香港新界隔海相望,北靠坪山区坪山街道,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风光十分秀丽。辖区内森林资源禀赋天成,全镇森林覆盖率达69.98%,是远近闻名的天然氧吧,其中“梅沙踏浪”(大、小梅沙)被列入“深圳八景”。

据悉,梅沙街道结合总体发展规划和现有可利用的生态旅游环境,打造梅沙特有的滨海旅游特色。首先在梅沙的山、海、湖、路等区域安装小品雕塑和灯光夜景,装点和美化街区面貌;其次是在辖区重要交通节点和部分楼宇立面进行环境提升和绿化美貌;最后借助“梅沙国际珊瑚节”提升梅沙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居民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活力。

此外,梅沙街道还发挥社会化平台和社区集体股份公司等集体经济的作用,推动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此满足大众对森林生态的多样化需求。

“见缝插绿”突破绿色发展瓶颈

地面空间受限,深圳举全市之力向空间要绿化。

2016年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绿化条例》建立了强制和鼓励立体绿化制度,屋顶、天桥、墙体、路灯灯柱……深圳从地面到空间实行“见缝插绿”的立体绿化。

放眼深圳,一大批立体绿化精品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如国内最高的福田区环境监测大楼绿墙、深圳证券交易所屋顶绿化、深圳最美停车场绿化等。

近两年,深圳全市新增立体绿化面积66万平方米。这些立体绿化不但养眼,还装点心情,重要的是,再造绿色空间,生态效益也在逐步体现。2017年6月至8月测得城市热岛效应强度为1.33℃,比2016年下降0.2℃。

深圳力争到2020年,市域范围内30%-50%的人行天桥挂绿,全部符合建设条件的立交桥披上绿装,中心城区屋顶绿化率达5%,市域范围内屋顶绿化率达1.5%。

经过努力,目前,深圳市森林覆盖率达40.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95平方米,全市共建成绿道2443公里、公园942个。近年来,深圳共新建自然公园11个、城市公园36个,建成开放9个湿地公园,华侨城湿地公园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同时,不断增加屋顶绿化、墙体绿化、天桥绿化,两年来新增立体绿化66万平方米。市民能“出门见绿、500米见园”,各项指标均位于国内大城市前列,初步形成了森林进城、绿道穿城、绿意满城、花开鹏城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