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首届自然教育基地开放日活动精彩纷呈

探秘中医中药文化智慧 乐享绿色生态诗意之美

  上山识草药、聆听中医药大讲堂、制作广东凉茶、中医现场问诊……10月20日,由惠州市林业局主办的“传统智慧与中医中药”——惠州首届自然教育基地开放日活动在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惠州植物园、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基地同步举行,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大家走进“森林氧吧”,在亲近自然、感受生态之美的同时,赏草药、听讲座、享义诊,切身感受中草药的魅力和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直以来,惠州市林业局高度重视自然教育活动,全力整合全市自然保护地、城乡公园、科普场馆、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宣传教育和自然资源,推动自然教育工作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格局,目前已成功创建4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近两年,全市各林场、保护区开展自然教育活动50多场,惠及2万余人,有力推动了惠州市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生态文明教育。

  目前,惠州市正努力打造一批具有惠州特色的自然教育品牌,为中医药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和舆论条件,助力惠州市生命健康产业发展。据了解,9月1日,惠州市林业局印发了《关于推进自然教育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各县(区)林业主管部门,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市属国有林场、市林科所(惠州植物园)要大力开展自然教育工作,坚持公益开放、全民共享,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生态优先、持续发展,传承文化、弘扬特色四项基本原则打造自然教育品牌。到2023年,力争建设15个以上省、市级自然教育基地,100个以上自然生态文化教育场所,培育一批自然教育服务机构、导师、课程、线路和产品,将自然教育培养成惠州市林业新兴经济点、重点生态文化品牌和全省自然教育的样板,促进自然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惠州植物园】

  参观特色南药,体验中医问诊

  “中医药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走进网红打卡地,与中医中药近距离接触,我豁然开朗,对中草药治未病、节气养生、体质养生、药食同源等中医药文化有了初步认知,原来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中医养生的魅力。”在惠州植物园分会场,市民李女士说。当日,惠州植物园举行的中草药知识讲座、中医问诊、中药材展示及宣传等备受欢迎。

微信图片_20201020151040.jpg

  秋高气爽,行进在风光秀美的惠州植物园里,摇曳着身姿的草药花吐露着芬芳。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大家饶有兴致地参观了草药园的特色南药,如“罗浮山草药油”成分植物木麻黄、两面针,“十大广药”植物佛手、高良姜,“二十四味凉茶”成分植物广藿香、薄荷、淡竹叶等,领略岭南特色药食文化及中草药药用及食用知识。

  “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中药材有哪些使用价值?”活动中,博罗县罗阳二中高级生物老师周天来用通俗易懂、生动幽默的语言,为大家讲述了中医发展的起源和过程,并详细讲解了多种岭南常见中草药的药性、用途及效果,在场群众都听得津津有味、掌声不断。另外,当日下午,主办方邀请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在主入口广场开展现场问诊,传播中医药知识,提供中医药政策解读、健康咨询等服务。“通过中医问诊,让我明白了疾病防大于治。接下来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从体质着手,用普通的食材与平常几味中药合理搭配,赶走‘亚健康’。”钟女士认为。

微信图片_20201020150608.jpg

  当前,广东省自然教育工作处在蓬勃发展阶段,在自然教育的发展中,植物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我们接下来将积极与社会机构合作,注重特色课程开发,加强挖掘科普教育径和科普讲解员培训,大力推进自然教育,共筑生态文明。”惠州植物园将根据园区现有资源和植物特色,将突出弘扬中医药文化,在5年内开发出5条科普教育径,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自然教育中,助力粤港澳大湾区自然教育事业发展。

  【象头山】

  制作中草药香,跳养生操“八段锦”

  “秋天清润的食材有哪些?”“雪梨、麦冬、百合、沙参、马蹄。”“这是什么植物?”“这是艾草,它有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等功效。”……20日上午,秋风习习,在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会场,大家跟着工作人员学起了中医中药知识。

  猴耳环、艾草、土沉香、黄精、牛大力……象头山上有大量野生的名贵中草药,药用价值很高。这些名贵的中草药该怎么辨认?对人体都有哪些作用?象头山保护区工作人员非常耐心地向群众讲解。在场的男女老少专注地学习识别中草药植物。另外,活动现场中医师还教大家制作中草药香包,市民还其乐融融跟着中医师舞起了养生操“八段锦”。

微信图片_20201020172901.jpg

  作为惠州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龙头”,惠州市中医医院的中医师们也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他们对中医中药知识进行讲解,还带来众多名药材和中药,让老百姓品尝到原汁原味的药材泡制出来的茶饮。“看上去是一片草一片叶子,实际上认识它,就是一块宝,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群众了解到中医中药的神奇奥妙。”该院副主任中药师车蕙芳说。

  “截至目前,象头山保护区已累计对53批5000余人次进行了自然教育。”广东象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刘彩琴介绍,保护区于2017年底就于有关自然教育机构对接,利用保护区内科研宣教中心、生态教育径、科普长廊等科普宣教设施开展自然教育活动。

微信图片_20201020173144.jpg

  活动现场,市民纷纷表示,参加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了解中草药的功效,学习到很实用的中医药知识,对生活很有帮助,回去就结合时令煲点养生汤水给孩子喝。”市民宋女士说。

  【南昆山】

  寻找中药“脸谱”,制作广东凉茶

  观察植物中草药、品尝养生茶及小吃、亲手制作广东凉茶……在南昆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会场,华南地区自然教育组织导师带领大家上起了自然观察课,了解南昆山植物中草药与传统智慧,让公众认识中医中药,并倡导健康养生的生活方式。

  活动现场,近百位来自各地的中草药爱好者和本地居民,在兴致勃勃听完专家们的植物中草药与传统智慧的讲课后,和专家们到野外认识日常的中药“脸谱”,了解功能与使用方法。中草药爱好者还在导师的指导下,亲手制作了中草药凉茶,并品尝薏米、阿胶糕等中药材制作的零食,学习掌握常见的中药调理知识。

微信图片_20201020151144.jpg

  “你们看,这就是野葛,要长得很好,很茂盛,下面才会有根……”沿着南昆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小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执业中医师伍彦坤指着路边的野葛,给中草药爱好者介绍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中草药爱好者们纷纷拍照,并用笔记记录。虽然只是平常的路边植物,在伍彦坤的眼里却是药用价值很高的中药材。“真是不认识就是一棵草,认识就是一个宝。”平时喜欢研究中草药的张丽丽说,没想到,看起来平平常常的植物,只要使用得当,就是一剂好中药。

  据介绍,南昆山自然保护区是珠三角附近为数不多较为原始、保护得较为完整的地方,是生态保护、科研监测、自然教育的理想场所。这里的森林、沟谷、溪流屁护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拥有约2000种植物,很多植物为中医作为中药所用,蕴藏着深奥的智慧。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还向当地村民赠送了保护区培育的枳椇药材苗木,并向沿街居民进行森林防灭火宣传工作,以更好地保护自然资源。

  【罗浮山】

  探秘中草药寻宝,趣味抢答赢奖品

  “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1600多种植物,其中1300多种都是药用植物,占比达77%,药用资源非常丰富……”在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分会场,当地岭南特色中草药文化正被现场市民和游客熟悉。

  听专家讲座、观看宣传片、展厅游览……活动现场,来自周边的群众,通过现场秘境寻宝、趣味抢答等活动环节参与体验。“在我们村里,拉肚子都会用番石榴的叶子代替西药,而对于鼻炎患者则会将鹅不食草捣碎放在鼻孔处。”道菇田村村民李容金说,此次活动不仅能够加强人们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识,提升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还将推动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这是我第一次来到罗浮山,通过今天的开放日活动,我认识了很多中草药,还在这里知道了青蒿素的由来。”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专业的大三学生林晓珠说。

微信图片_20201020150629.jpg

  “我们将持续推进,争取明年向省里申请罗浮山自然教育基地项目,把罗浮山自然教育搞得更好,更多地向社会、公众进行科普宣传。”广东罗浮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主任李先霞介绍,罗浮山凭借着天然的资源优势,更利于宣传和弘扬传统智慧与中医药文化。一方面可以丰富罗浮山自然教育基地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提供了不同的方式让参与者接触自然、亲近自然,开拓参与者的眼界和知识。

  据悉,此次活动把传统智慧与中医中药文化通过有趣的探索学习方式,在中草药植物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参与者对自然环境的感知,加深对自然教育的认知与人类认识,同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模式,让参与者释放压力、放松身心,从而启发及宣传爱护、敬畏自然和人与自然和平共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