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为降低碳排放作出重大贡献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最新发布显示,目前,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处于低水平状态,森林植被的现有碳储量仅占潜在储量的44.3%。这表明,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和湿地的任务依然十分严峻。干旱、荒漠化、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等现象仍然严重,生态环境脆弱。我国尚有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等无林地5732万公顷,造林绿化任务还十分繁重。因此,发展林业可以加快我国工业化进程,保持国土生态安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3年以来,国家林业局成立碳汇管理办公室,主动参与气候变化和碳汇相关工作,积极推进实施碳汇项目,组织完成林业碳汇项目优先发展区域选择与评价的研究,摸清了我国适合开展林业碳汇项目的优先区域分布情况和发展潜力,建立全国森林碳汇计量和监测体系。   目前,已在广西、内蒙古等省区开展林业碳汇项目试点工作。其中广西与世界银行的生物碳基金合作已成为全球第一个林业碳汇项目,他们共同开发的退化土地再造林方法学也是全球第一个获批准的碳汇项目方法学。   据估算,我国林业每年可减排和吸收二氧化碳当量的潜力为30亿吨以上,并具有可持续性。开发林业碳减排和吸收潜力的50%%,可以增加减排15亿吨以上的CO2当量,相当于我国目前碳排放年均增长的4倍以上。   降低碳排放的新渠道主要还是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由于林业生物质能源可以将富含油脂、淀粉、木质纤维的林木生物质材料转化为液体生物柴油或燃料乙醇、固体成型燃料、气体燃料、生物塑料及直燃发电等。一次种植可持续利用几十年,期间生长着的林木还发挥着正常的生态功能,能够有效固定二氧化碳和减少碳排放,有助于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解决能源与环境突出问题,对加速绿化进程、保护生态、促进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林业生物质能源既是绿色能源,又是可再生能源。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关注。   我国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潜力巨大。在现有林木生物质中,每年可用于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量为3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约2亿吨,如全部利用,能够减少1/10的化石能源消耗。在我国,柽柳、刺槐、旱柳、紫穗槐、沙棘等树种用于生物质发电、生物质颗粒燃料;小桐子(麻疯树)、黄连木、光皮树及文冠果等30多个树种,可以建立规模化生物质燃料油原料基地。现在,我国有2.7亿亩果实富含淀粉能提炼转化燃料乙醇和生物化工产品的树种,木本油料树种总面积已超过400万公顷。其中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植物有154种,都是生物液体燃料的原料。我国还有宜林荒山荒地5700多万公顷及近1亿公顷的边际性土地(盐碱地、沙地以及矿山、油田的复垦地等),所以,培育能源林的潜力和空间很大。   目前,我国利用小桐子、黄连木和光皮树种子转换生物柴油技术比较成熟。2004年,四川大学、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长江造林局联合研制的小桐子生物柴油,可作为柴油机燃料用油;河北武安正和生物能源有限公司应用黄连木种子生产生物柴油;湖南省林科院与湖南天源清洁能源有限公司以光皮树油和植物油下脚料为原料,建成了年产生物柴油2万吨的生产线。一批新兴林木质和秸秆生物质发电项目正在我国兴起,以林木质为主要原料的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已在山东单县建成并投产。   培育能源林已被国家林业局列入“十一五”林业发展规划,还编制《全国能源林建设规划》和《林业生物柴油原料林基地“十一五”建设方案》。预计“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能源林示范基地1250万亩,并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产品的示范开发。到2020年,培育能源林2亿亩,满足600多万吨生物柴油和装机容量1500多万千瓦年发电的原料需求。加上现有资源,林业生物质能源可占到国家生物质能源发展目标50%以上。国家林业局积极与中石油、中粮集团、国家电网公司等大型国有企业合作,推进能源林基地建设,逐步建立从原料培育、加工生产到销售利用的“林油一体化”、“林电一体化”发展模式,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发展。   今年,国家林业局与中石油在云南、四川、河北、内蒙古等省(区)合作建设小桐子、光皮树、黄连木、文冠果油料能源林基地100万亩;云贵川等省区近两年大力培育生物柴油小桐子资源,人工种植面积已达30多万亩;各地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积极性十分高涨,河北、河南、安徽、陕西、山东、湖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的能源林营造工作也已全面展开。   据最新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10652亿元,比2005年增长25.93%。其中以干鲜果品、茶、中药材及森林食品等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为主的第一产业产值4709亿元,以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业为代表的林业第二产业产值5198亿元,以森林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产值745亿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