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粤变记① | 质变:不降反增构建新生态

  世界红树林保护看中国,中国红树林保护看广东。近日,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南方杂志社推出了《红树林粤变记》专栏报道,选取部分地市作为观察样本,详细介绍红树林保护举措,集中展示我省红树林保护成果,呼吁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久久为功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下面一起来看看广东红树林的“质变”过程吧!

图片

  8月的阳光下,开阔的海面碧波流转,碧玉般的红树林镶嵌其上,形成“万树成千岛”的奇观。待海潮退去,树林的根脉露出,水鸟、招潮蟹、弹涂鱼等动物在湿地中活动,鸟叫虫鸣不绝于耳。

  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雷州半岛沿岸的这片红树林,占全国红树林面积的1/3。

  别看这生机盎然只道是寻常,其实红树林生态系统尤其脆弱,全世界红树林正以每年1%的速率逐年递减。我国红树林面积不降反增,广东仅2019年以来已累计开展红树林造林和修复共1534公顷,湛江红树林更是被称为世界湿地恢复成功的范例。

  红树林不降反增,广东守护“国宝”红树林,如何“以质变实现量变”?

  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今年的世界红树林日前夕,来自香港的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余绮韵头戴草帽、脚踩水靴、提着铁铲,走进湛江市麻章区金牛岛湿地间,参与挖树坑和种树苗。当天,120余名粤港澳青年、志愿者代表,种下1000多株红树林幼苗。

  对于大多数的树种来说,种树后就基本可以成活了,可对于红树林来说,这才是成林之路的开始。“一年生,二年死,三年死光光。”过去,麻章区本地人对红树林种植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反映出造林恢复的不易,归根到底在于其生态系统的脆弱性。

  在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教中心,工作人员介绍,红树林面积只占全球热带森林面积的0.7%,却给全球沿岸生态系统的海洋生物提供一半的食物,并且可以防风消浪,被称为“海岸卫士”。然而红树林生长对环境条件要求严苛,它们生长在隐蔽、风平浪静、土壤肥沃的海岸滩涂,每天都有潮水冲刷,成林千辛万苦,一旦被破坏,再恢复就很难了。

图片

  廉江市良垌镇湍流村委渡头村党支部书记劳建伟回忆:“红树林在过去被当成‘海柴’,砍来烧火做饭,当时大家还没有保护意识。”作为水产大市,湛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了养殖潮,村民们围塘养殖,一度挤占了红树林的生长空间。1990年湛江红树林省级自然保护区批准成立,1997年升为国家级保护区,但很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活动仍威胁着红树林的保护与发展,部分红树林面临生态功能退化的困境。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张苇20多年前大学毕业到湛江工作,当时正是省里下大力气扭转红树林保护危机的关键时期,保护区积极种树复绿。然而单纯种树的成活率并不高,省里还推进一个“林业外援”项目,向海外学习红树林综合管理和沿海保护的方法。

  “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发现,保护修复红树林不能一味强调种树,而要整体修复生态功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给万物一个家。”张苇说,红树林的保护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为了这片树林,我们需要考虑天上飞的、水里游的、海水盐度、外来物种等各种因素,各个群落就像齿轮,环环相扣,相互影响。”

  既见树木,也见森林,采用系统性生态保护措施,让红树林保护工作有了质的转变。

  修复生态扭转趋势

  50多岁的林广旋皮肤黝黑,这是长年行走于红树林留下的印记。他巡林的时候,有时会赤脚踩进湿地的淤泥里,采集生物样本。

  林广旋1993年就开始在保护区的高桥管理站工作,迄今已30年,见证了当地逐步“退塘还湿、退塘还林”的过程。一开始村民还不理解,后来经历台风的时候发现,红树林可以阻挡海浪,保护农田和村庄,“海岸卫士”的作用明显。

  “保护区和周边村的养殖户签订补偿协议,让养殖场和外面的潮汐保持一定的连通,能自然纳潮。”林广旋介绍,原来被破坏的红树林,得以慢慢修复生态。

图片

  截至目前,保护区清退了岭头岛红树林核心区养殖塘410.5公顷,异地增补核心区养殖塘714.7公顷,共管实验区内养殖塘4575.96公顷。同时,当地在退化和被破坏的地方科学营造人工林,众多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

  “小青脚鹬、勺嘴鹬,还有‘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这些濒危物种近年都接连出现在我们的观测镜头里。”“90后”湛江小伙子何韬是保护区的林业工程师,除了林业保护,鸟类调查也是他的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自2015年参加工作以来,每到秋冬季节,何韬就会骑上小摩托、穿上冲锋衣、扛上鸟类监测设备去观鸟。

  湛江红树林地处全球重要候鸟迁徙路线东亚—澳大利亚迁徙线上,是候鸟越冬、栖息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随着生态的修复,在保护区观鸟人的镜头下,出现包括遗鸥、黄嘴白鹭、黑脸琵鹭等在内的珍稀濒危鸟类。整个红树林中的鸟类多达317种,堪称“鸟的天堂”,鱼、虾、蟹、贝类也在此繁衍生息。

图片

  红树林对生物也并非来者不拒,像外来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看起来青翠茂盛,其实会改变土壤性质,螺、贝、泥丁就很难在里面生长。护林队员发现此类入侵生物就要及时清理,维护生态平衡。

  “你守护海岸,我守护你。”在多方的守护下,湛江红树林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愈加丰富,红树林的面积逐年逆势扩张。20年来,保护区修复红树林1500多公顷,其红树林营造和修复,从一开始要向外学习,到现在已经可以将先进经验反向输出,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赞誉。

  打造广东样板

  随着红树林恢复和保护工作的深入推进,“像爱护眼睛一样守护好红树林”的生态共识已然构建起来。

  不仅是湛江,放眼全省,“海上森林”也日渐丰茂。

图片

  在茂名,曾因围海造陆、围塘养殖遭到破坏的水东湾,如今变成全国最大的人工种植红树林恢复基地,先后建立电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茂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和大洲岛湿地公园。茂名组建了全域覆盖的林长组织体系,并创新完善林长制制度体系。茂名市县两级出台7项配套制度,建立“林长+警长”“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建立“一长三员”管护模式,解决网格员管护任务重的问题。

  在阳江,海陵试验区和湿地公园管理办公室善于扩大“朋友圈”,借智借力,引导民间资金、专业团队等社会各界力量,以多种方式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红树林面积由建立试点时的375亩扩大到现在的1300余亩。

  作为全国红树林面积最大的省份,广东近年来全面加强红树林保护修复工作,累计投入中央、省级生态修复专项资金14.9亿元,支持红树林营造修复项目31个,让万顷红树林点缀海岸线。

  广东并不满足于当前的红树林“不降反增”。今年3月,《广东省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印发,为红树林整体保护定下了清晰的目标:到2025年,在现状红树林范围外营造红树林不少于5500公顷,修复现有红树林不少于2500公顷,新建4个万亩级红树林示范区,红树林保有量达1.61万公顷。

  广东正努力将红树林保护修复打造成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亮丽名片,建成全国红树林保护修复的“广东样板”。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