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门圣树菩提榕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别名菩提榕,为桑科榕属落叶或半落叶大乔木。"菩担"是佛教名词,是梵文Bodhi的译章,意为"觉悟"。菩提树的原名毕钵罗树,传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29岁时离别双亲、妻儿,出家修佛,经过7年冥思苦想,最终在一株毕钵罗树下"大彻大悟"而成"佛"的。因此,毕钵罗树改叫菩提树,被佛家尊为神圣的树木,与娑罗树、阎浮树一起被称为佛门三宝树。

  菩提树原产印度。南朝梁武帝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开始传入我国。我国南方的古老寺院内,几乎都植有菩提树,并受到佛教徒和香客的顶礼膜拜。据广州《光孝寺志》记载:"梁武帝天监元年梵僧智药三藏自天竺国持菩提树一株航海而来,植于坛前。"成为岭南菩提树之宜。佛门认为,如今南方寺院里的菩提树,都是其"子孙后代"。据传六祖慧能曾受戒于此树下;宋代还被列为羊城八景之一。这株菩提树活了1200多年后,于清朝嘉庆二年六月二十五日被大风吹倒后死去。现在所见的大树,胸围4.8米,树高20米,是原树祖死后数后于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由寺僧从南华寺截菩提树的枝条回来补植的。

  菩提树树型优美,枝干长有气生根,树干凸凹不平,给人以老态龙钟而又苍劲之感觉。侧枝多,广展,叶互生、全缘,心形或卵圆形,先端长尾尖,叶色深绿,枝叶扶疏,浓荫盖地,适作寺院,道路栽植。叶型美,叶脉细致,寺院僧人常采其叶经浸泡冲洗处理,剩下叶脉如真丝织成的轻纱,用以绘制佛像、做竹笠、灯帷,书签。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