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番禺市钟村镇韦涌村有一个苹婆种植园。相传该村的祖先300年前就在这里种植苹婆。在村旁公路边生长着一株逾300年的苹婆树,胸围4.9米,树高15米,冠幅15米,树干长满了苔藓,但仍生长茂盛,结实不衰。
苹婆(Sterculia nobilis)又名凤眼果、七姐果、富贵子,属梧桐科常绿乔木。我国产于两广、闽、台、滇等省区南部。在珠江三角洲栽培较为普遍。但逾100年以上的古苹婆婆仅在番禺市发现。苹婆之名,据考证出自元代在德年间(公元1304年)陈大震编的《南海志》,原写成频婆或贫婆,是梵文的音译,意指其枝叶很浓密,成丛生长。相传最早栽培的苹婆是三藏法师于公元4世纪初从西城鳊带到广东,首植于韶州月华寺(即现今韶关南华寺),后来在广东南部各地寺院、村落驯化培育。
苹婆生长快,结实早,在水肥条件好的环境,植后4年即开始结实。初夏开花,花杂性,无花冠,花萼粉红色,圆锥花序,满树悬垂,犹如花篮,果实成熟时暗红色,是优良的庭院观赏树种。种子去皮后呈蛋黄色,香甜可口胜似栗子,为一优良干果。其叶子宽大(长宽可达25Χ15厘米),油绿秀丽,久蒸不烂,是包糍裹粽的好材料。木材轻韧,可作箱板和制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