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古树多 孝文化传百年

闸坡镇丹济村医帝庙旁边长势茂盛的榕树。宋福亮 摄

进了海陵岛,沿着南海Ⅰ号大道便来到了闸坡镇丹济村,首先望见两棵高大蓊郁的古树矗立在村口左右,犹如两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丹济村的岁月静好。丹济村一共有8棵百年古树,树龄最大的达360岁。每当微风吹过,这些古树却依然树影婆娑,枝叶摇曳,那古拙虬劲的梢头上一簇簇嫩绿的新叶,看不出古树的半点龙钟老态……

600年古村古树多

万丈高楼平地起,水有源,树有根。丹济村之所以古树众多,是因为该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且村民都有爱护村中的大树古树的习惯。据该村族谱记载,冯姓祖先始于春秋时期的魏国冯城、北燕一带地方。周文王第十五子毕高公裔孙毕万被封于魏,后来毕万第十一代裔孙魏启被魏文侯封于冯城,于是以冯为姓,这是冯姓之始。

南北朝时,魏灭燕,北燕王冯弘出走高丽,弘子冯业率领300人南迁投宋。宋授冯业为罗州刺史,从此,岭南有冯氏。宋朝时因避苏妃之乱,冯氏先祖初到南海、番禺,后来逐步向珠江三角洲及恩平、阳江等地迁徙、定居。

阳江冯姓祖宗初时在恩平、开平、新会一带地方散居。丹济村冯氏,就是这些地方的冯姓祖宗迁居阳江的一个支族。明朝宣宗(朱瞻)宣德二年(公元1428年),丹济村冯氏祖先迁居至此,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目前该村有村民5000多人,全村男性皆姓冯,没有一个外姓。

丹济村座落在海陵岛上最大的淤积小平原——大垌的西南边。有可耕的沙坡地700多亩,有水田1600多亩。大垌这块肥美的海滩淤积平原养活了丹济村以及周围村庄的20000多人。丹济村的后背山是象山,为保护象山,村中有不成文的规定,严禁砍伐象山树木。古往今来,这里古树成群,古村古树共荣共生,相映有趣。

古树荫庇数百年

记者在村口看到,两棵高大的古树矗立在村口左右,犹如两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村庄的安宁。村口西边的是该村树龄最大的一棵古树,学名竹节树,当地村民也叫鹅肾木,因树叶长得像鹅肾而得名。

据广东森霖造绿有限公司技术人员鉴定,这棵古竹节树,树龄大约360年,树高14米,胸围2.38米,冠幅15×18米。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棵古树,树干通直粗大,树身长有青苔,树叶浓密,长势良好,造型奇特美观,仿若巨大的盆景树,煞是好看。村口这棵古竹节树以及旁边的一棵古竹节树和古榕树、古山楝树构成了一个古树小群落,屹立在村口位置,更凸显丹济村悠久的历史。

“这些古树都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贝。”丹济村村干部冯光灿自豪地说,村里百年以上的古树一共有8棵,其中树龄最大的就是村口的这棵古竹节树。

午饭过后,村民们悠闲地走出家门,在这些古树底下闲话家常。海风徐徐,听着耳边茂密的树冠相互刮擦发出的“沙沙”声,是村民们最爱的消遣之一。

孝子碑的故事

走进村中,路边立着一座孝子碑。记者了解到,数百年来,该村一直流传着孝子冯亚孟敬孝母亲的故事。关于这个故事,村中无论是耄耋老人还是背着书包的学童都耳熟能详,孝文化一直是该村推崇并传承下来的文化基因。

据族谱记载,丹济房二房十二世祖冯亚孟,年幼丧父,奉母携弟,家贫忠孝,为人尽善尽责,向来孝敬母亲,关心少弟,平时待母无微不至。夏天有蚊子,立母床边驱蚊,扇凉使母熟睡,遇冬寒时生火堆给母亲取暖。温在皮肉,暖在心头;从无逆语,一粥一饭,端奉母前;母有不适,携母就医;母举不便,以身代杖。冯亚孟贩鱼为生、偶有夜归,知母已睡,不敢叩门;孝敬母亲,族中无双;弟老缺齿,让肉于弟,兄弟同居,大被同眠;从无兄弟之相争,互相敬重,从无厌言。这些举动感动乡里,在当时被传为佳话。嘉庆十七年(1812年)被官府立碑注“孝子冯亚孟之里”三房祠堂侧,1959年人民公社化时被拆,当作石桥使用,直到1985年,在该村一处小坑寻回,但已断,族人一致赞成恢复此碑原样续立。

也许,360年前那颗竹节树的种子便是看中了这里土壤肥厚,民风淳朴,值得托付,便在此落地生根。古树荫庇着村民,村民守护着古树,也不知道到底是谁在眷恋着谁。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