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杨树耐高盐机制被揭开 合成气制汽柴油获进展

科技日报讯 (记者王建高 通讯员官杰)近日,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和   科技部科技支撑计划等项目支持下,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周功克研究团队和兰州大学、华大基因公司等合作,在胡杨基因组及其抗逆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Nature杂志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树木森林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生态环境价值,是世界上最丰富的纤维生物质资源之一,被广泛用于建筑、造纸和生物燃料等方面,但目前关于高盐胁迫下树木的基因组进化方面却知之甚少。胡杨是一种生长在中国西部盐碱不毛之地的独特树种, 其在高盐胁迫下仍能保持较快的生长速率和光合效率,耐盐浓度高达450mM。
作为世界上首次报道发现的耐盐胡杨基因组,该基因组与其具有紧密相关的同属中生代的毛白杨非常相似。同时,在胡杨中发现的一些参与耐盐的基因家族成员在进化过程中出现多个重复复制现象。此外,与盐敏感的毛白杨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相比较,研究发现胡杨在响应盐胁迫的功能策略上呈现出富集大量正向选择的基因,它们中的一些基因在盐胁迫下表现显著上调。
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周功克等提出了胡杨可能的耐盐机制,为理解树木适应盐胁迫机制,加速林木的成材性和耐逆遗传工程改良等提供了重要研究基础。
又讯 (记者王建高 通讯员官杰)11月25日,在位于平度市的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合成气经二甲醚合成汽油实验平台,该所工作人员拧开出油开关,一会儿功夫,就装满了一大桶汽油。这意味着该所“生物基合成气经二甲醚制汽柴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为进一步走向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中科院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一二六”规划中的六个重点培育方向之一,该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等的支持。担任该项目的热化学转化团队负责人、山东省“泰山学者”入选者吴晋沪研究员介绍说,热化学转化团队在研究所平度中试基地先后建设了“生物质气化”“合成气一步法合成二甲醚”“二甲醚制汽柴油”等三个中试实验平台,并经过长期系统研究,独立开发了“DME制汽油催化剂”。
2013年,该团队经过多次单管及中试实验攻关,基本解决了催化工艺放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近日,该项目成功实现了从实验室规模到100吨汽油/年的中试规模工艺放大,取得阶段性突破。其中,二甲醚转化率达到100%,汽油收率为40%—45%,产油量达12—15Kg/h,各项工艺技术指标均超过项目预期。
目前,该团队正在积极进行后续研究及专利申报工作。随着工艺包的不断完善,具有研究所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基合成气制气柴油”技术正向完全实现产业化应用逐步迈进。
来源:中国科技网-科技日报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