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型旅游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井冈山市为例

  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用地需求已成为影响旅游目的地土地供需关系的重要因素。基于对旅游用地范围和功能的不同理解,国内研究者围绕旅游吸引物、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产业等旅游用地需求,对旅游城镇的土地利用变化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事实上,旅游业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驱动力,一方面可显著提高旅游城镇的经济水平,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当地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在旅游业的影响下,中国许多旅游城镇正发生快速的土地利用变化,其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常会相互流转,从而显著影响其综合收益。

  中国的许多旅游资源分布在山地型城镇,这些城镇常受地形限制而缺乏足够的土地利用面积及优质交通网络,提高其城镇化水平面临诸多困难。因此,加强旅游驱动下山地型城镇用地变化研究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对山地型旅游城镇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机理仍缺乏深入研究。近几十年来,随着地理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研究已经逐渐从大尺度向微小尺度进一步延伸,从而能够更好地审视山地型旅游城镇土地利用格局的演变过程。因此,本研究以井冈山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其旅游发展现状并结合“3S”技术分析方法,分析其城镇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模式,揭示其相应的驱动机制,以便为类似地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理论指导。

  1 研究区域
  井冈山市位于北纬26.34°,东经114.10°,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江西省西南部。井冈山市属于典型的东南丘陵盆地的南北向中山地貌,为典型的二元山体结构,中部多为崇山峻岭,周边为低山和丘陵,地势高差悬殊。截至2013年,井冈山市辖21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总计人口16.3万人。其中,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是井冈山市内最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划分有11大景区,涵盖了井冈山市诸多乡镇。
  2 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2007年井冈山市在土地出让收支方面彻底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体制,对井冈山市土地利用格局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因此,选取2007年为基准年,参照《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和吉安市《井冈山市土地利用规划(2006—2020年)》,根据县域尺度研究需求及现有数据源的详细程度,将井冈山市内的土地利用划分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草地和水体5种类型。利用分辨率为30 m的井冈山市(2007—2013年)TM数字图像,借助研究地内的植物生长物候历分析,以及影像的解译难易程度,选择2007年11月份、2010年11月份和2013年12月份的井冈山市卫星遥感数据作为本底资料,并结合野外实地调查数据对影像进行解译。由于部分国有林场的边界无法准确定位,故将其归并到相邻的茨坪镇行政边界范围内。使用Erdas Imagine 9.2软件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统计,利用Arc/INFOGIS 10.1软件处理完成相对变化率、空间叠置与转置。
  2.2 采用的计算模型
  随着土地用途的改变,区域范围内的土地利用表现出一定的动态变化。为了准确衡量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别采用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空间叠置与转置分析3种计算模型加以计算。
  3 井冈山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
  3.1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林地是井冈山市面积最大的土地类型,其次为耕地和建设用地,草地和水体相对较少。总体来看,2007—2013年,井冈山市内的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面积则是先增加后减少,草地面积是先减少后上升,水体面积总体变化较小。其中,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厦坪镇、拿山乡、新城镇、古城镇、龙市镇和茨坪镇等乡镇,耕地主要分布在古城镇、新城区、葛田乡和鹅岭乡等乡镇,林地主要分布在古城镇、新城区、大陇镇、拿山乡、黄坳乡、下七乡和东上乡等乡镇。景区内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明显变化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茅坪乡、茨坪镇和长坪乡,这可能与这些乡镇长期积极发展旅游密切相关。例如,茅坪乡主要围绕“一带一区一园”进行布局,建立了生态旅游景观带、红色培训体验区和休闲度假园等。茨坪镇对其辖区的旅游交通、酒店住宿等进行了改建和扩建。长坪乡围绕仙口景区开发了温泉度假区,建立了生态农业科技观光园等。
  3.2 相对变化率分析
  井冈山市建设用地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2007—2010年,长坪乡、睦村乡、柏露乡和鹅岭乡4个乡镇的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要大于井冈山市平均变化幅度,葛田乡、新城镇、黄坳乡、茅坪乡、拿山乡、厦坪镇和茨坪镇等乡镇小于平均增长幅度,而龙市镇和坳里乡则表现出一定的负增长。从建设用地的扩展速率来看,柏露乡、长坪乡、鹅岭乡、睦村乡、葛田乡和新城镇建设用地为快速增长,黄坳乡次之,茅坪乡、拿山乡和厦坪镇为中速增长,而茨坪镇、下七乡、荷花乡和大陇镇为慢速增长。
  在2010—2013年,荷花乡、东上乡、坳里乡、龙市镇、大陇镇、茅坪乡、葛田乡和柏露乡8个乡镇的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要大于井冈山市平均变化幅度。从建设用地的扩展速率来看,荷花乡、东上乡、坳里乡、龙市镇、大陇镇、茅坪乡和葛田乡建设用地为快速增长,柏露乡次之,睦村乡、茨坪镇和鹅岭乡为中速增长,古城镇、新城镇和长坪乡为慢速增长,下七乡、黄坳乡、厦坪镇和拿山乡为缓慢增长。
  在2007—2013年,柏露乡、长坪乡、鹅岭乡、睦村乡和葛田乡5个乡镇的建设用地变化幅度要大于井冈山市平均变化幅度。从建设用地的扩展速率来看,柏露乡、长坪乡、鹅岭乡、睦村乡、葛田乡、荷花乡、新城镇、茅坪乡、大陇镇、东上乡和黄坳乡建设用地为快速增长,茨坪镇为较快增长,厦坪镇、拿山乡、下七乡和龙市镇为中速增长,古城镇和坳里乡为缓慢增长。
  3.3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2007—2013年井冈山市综合土地利用达6.94%,土地利用变化总量达270.16 km2,年均变化量90.05 km2,其中2007—2010年综合土地利用达5.78%,土地利用变化总量达227.34 km2,年均变化量75.78 km2。此后速度有所减慢,2010—2013年综合土地利用达5.51%,土地利用变化总量达到214.47 km2,年均变化量71.49 km2。总体来看,井冈山市2007—2010年土地变化总量大于2010—2013年。这可能是因为井冈山市在2010年前大力发展旅游业基础建设,从而促使其耕地、林地在此阶段向建设用地大量转化。
  3.4 空间叠置与转置分析
  通过对井冈山市土地利用数据的空间叠置分析,获得其土地利用变化转移矩阵。总体来看,2007—2013年建设用地是井冈山市内增加比较明显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增加主要是从林地和耕地转化而来,而水体和草地对其增加贡献相对较少。这些新增的建设用地主要呈斑块状或条状分布在山地坡脚和河谷平原地带。已有研究表明,井冈山市许多新增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交通线路改造、新城区和工业园区建设均占用了大量林地。近年来,井冈山市为加快城乡建设步伐,逐步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政策,许多贫困偏远山区的农村宅基地被废弃或退耕,这促使原有部分建设用地转化为了林地、草地和耕地等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原有部分耕地除了转化为建设用地外,还有的转化为林地,这和当地政府长期实施的退耕还林政策密切相关。原有部分林地转化为耕地,这可能和某些地区发生的毁林造田现象有关。
  4 旅游用地模式的形成
  在旅游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政府政策和交通可达性等因素的影响,乡镇村落的土地利用变化既表现出一定的共性,也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在井冈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发展的影响下,相关城镇主要形成了4种旅游用地模式。
  1) 综合发展型。这类乡镇既拥有较好的自然地理发展空间,又靠近井冈山市新城区,也位于通往核心景区的主要交通干线上,其为核心景区提供游客接待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一定的休闲娱乐空间,并衍生出丰富多元化的业态。当地居民多数放弃了传统农业活动,转而进入旅游相关行业,其土地利用多围绕政府机关、旅游集散地或科技产业园的建设而改变。
  2) 景区主导型。这类乡镇主要位于或邻近井冈山市核心景区(如,茨坪镇),其自然或历史旅游资源丰富,土地利用类型以旅游用地为主。该类乡镇在一定范围内聚集了大量的住宿、餐饮和购物等旅游产业,旅游功能较为完善,当地居民收入以旅游收入为主,但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或政府管理政策的制约,其土地利用集约程度较高,整体面积变化有限。
  3) 交通主导型。这类乡镇虽然距离井冈山市核心景区有一定距离,但却具备很好的交通可达性,区位条件占优(如,新城镇、古城镇、睦村乡等)。随着核心景区旅游的快速发展,该类乡镇的居民点、商业和工业等沿交通干线密集分布,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
  4) 传统村镇型。这类乡镇内的多数村落,既远离核心景区,又不具备较好的交通可达性,其受旅游发展影响较小。当地居民多从事传统的农林业活动,收入水平低下,土地利用类型较为单一,利用程度较为松散。
  5 结论与讨论
  旅游业是井冈山市的支柱产业,对该地区各行业具有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井冈山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于井冈山市土地利用驱动机制来说,可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解析。内因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井冈山市的土地利用以农林用地为主,这是整个区域土地利用风貌的基础。外因主要表现为交通可达性、政府管理和政策引导、产业转型和社会生产方式转变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井冈山市政府为了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不断开发建设新兴旅游项目,加快原有城镇居民的聚集和迁移力度,进一步提升和促进了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逐步将一些耕地、林地等土地类型转化为旅游用地和工业用地;同时,当地政府深入发掘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生态产业链,促进旅游相关产业的有机融合,不断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模式。在上述旅游发展思路带动下,井冈山市的旅游用地逐渐从茨坪、龙市等核心景区城镇向黄坳乡、厦坪镇等乡镇转移,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井冈山市原有城镇用地结构。在认识到发展旅游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后,相关城镇居民更倾向于参与各项旅游开发项目,这极大改变了当地社会原有的生产方式。此外,随着旅游商铺和外来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茨坪等核心景区城镇的商业用地面积日益增多,原有居民在变得富有后开始在景区周边城镇购置住房,这又进一步加剧了厦坪镇、拿山乡等城镇建设用地的紧张程度和环境压力。
  总体来说,井冈山市旅游产业发展受其土地利用结构现状所约束,但旅游业发展依然对该地区的城镇土地利用变化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旅游相关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较快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对当地生态环境形成了较大压力,当地政府应就此加以合理调控。
  第一作者:杜丽(1982- ),女,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景观规划
  通信作者:王宁(1979- ),男,博士,井冈山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城市景观生态学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