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名博士团下乡助力绿美广东 解读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的“科研力量”

  面朝南海、背靠南岭,江河奔流、植被繁茂。去年以来,广东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引领,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绿色”日益成为广东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在过去50年时间里,绿化荒山、绿化广东的各项行动从未间断,全省累计义务植树超过50亿株,将森林覆盖率从20%左右提升到53.03%,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之一。这份亮眼的数据背后,离不开科研人员的“智慧支撑”。

  其中,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下称“广东省林科院”)作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百余名科研工作者组成的高层次“智囊团”,对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发挥着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

  群英荟萃,高级人才占比超60%

  广东省林科院始建于1958年,担负着林业应用基础与技术开发研究、高新技术和社会重大公益性研究的任务,致力于解决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中基础性、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针对广东本土森林资源禀赋和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广东省林科院设立了森林培育研究所、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所和风景园林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组建了乡土阔叶树、珍贵树种与木本花卉、野生动物保护和林业资源信息等17个创新研究团队。依托广东省林科院科研力量,已获批设立了国家林草局首批重点实验室,亦为广东省林业领域建设时间最长的省级重点实验室。

  目前,广东省林科院共有科研工作者156名,其中,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占比近80%,博士学历73人。值得一提的是,在广东省林科院内,正高级职称52人、副高级职称46人,高级人才占比超60%。这支由高层次人才组成的“智囊团”,正以实际行动助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为广东的绿色发展贡献着智慧与力量。

  据悉,为充分发挥技术力量,持续为全省各地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做好科技支撑,去年3月广东省林科院成立了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工作专班和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技术包片工作组,负责江门、湛江、茂名、阳江、云浮、清远市等6市技术支撑工作,技术支撑团队搭建了省市县镇四级技术支撑网络,先后开展培训指导、“科技下乡”活动等活动30余次,参与专家、博士100余人次,派发苗木3万余株,发放技术手册2000余份,服务近万名林农,重点解决了“种什么、种去哪里、怎么种”的问题,并对苗木运输、树种配置、抚育清杂等过程中的可能出现的技术要点难点进行了梳理确保工作成效。

  同时,广东省林科院专家团队着力开展林木良种选育,选育红锥、木荷、香樟等林木新品种和省级良种160个;在广东低质低效林空间优化与效益提升技术、油茶产量精准提升关键技术、红锥古树种群演化机制研究与优良种质繁育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为绿美广东技术支撑提供理论基础。在保障性苗圃方面,科研人员抓住苗木繁育等重要环节,根据各地示范点选择与建设等情况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

  科研助力,建设珍贵“绿色银行”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使用珍贵树种造林,既可优化林分结构,提升林地的生态功能,又可以储备优质木材资源,提升林地的经济效益,对推动地方发展优势明显、各具特色的区域林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林科院内便有一支由7名博士和教授组成的珍贵树种与木本花卉研究团队,该团队长期开展珍贵用材树种和华南特色木本花卉的遗传改良和高效培育研究,结合科技特派员支撑乡村振兴,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致力于通过良种良法助推林业高值化应用。

张卫华在观察育种情况

  珍贵树种与木本花卉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张卫华博士介绍,当前,团队成员聚焦岭南本土珍贵树种实际情况,开展红锥等树种的遗传改良和高效培育等研究,在广泛收集红锥、相思、桉树等遗传资源的基础上,开展遗传资源的测定和评价,探索生长、材性等重要表型的分子机理,定向创制新种质,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实现对以上树种的早期评选,提升育种效率,团队的陈新宇博士目前正在研究红锥古树群形成机制,并基于古树群挖掘优良种质。同时,团队成员积极开展良种壮苗高效培育研究,采用有性繁育和无性繁育并举的策略,白青松博士目前致力于红锥种子园高产稳产技术的研发,廖焕琴高级工程师主抓组织培养的技术的熟化,朱报著教授级高工负责优化采种播种、炼苗、移栽、育苗基质、营养补充、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实现苗木标准化、规模化繁育,保证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优质苗木供给,在大规模造林、城市绿化美化等领域,实现林分结构的高度稳定,提升森林质量。

  另一位从事珍贵树种高效培育和珍稀濒危植物保育的徐放博士则表示,“团队今年已经培育出十余万高品质红锥苗木,包括组培、嫁接无性系以及实生苗等,这些苗木除可满足2025年研究团队的测定林和种子园建设等需求外,剩余优质种苗还可以推向市场满足其他单位的造林需求。”据悉,研究团队在红锥高效培育研究技术中,首先开展了栽培区划和立地评价研究,明确了哪些区域、何种立地适合培育红锥,第二是通过密度控制、营养调节等技术,提出了针对红锥不同林龄的经营措施,实现了红锥生长量的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研发了大径级无节材培育技术,通过适时适度的修枝,可大幅度减少红锥心材节疤的形成,相关技术研发实现了红锥木材产量和质量的共同提升。

  在张卫华、徐放博士等科研人员眼中,珍贵树种除了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生态文化价值。这些树木在维持生态平衡、维系物种多样性、提升优质木材战略储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众多林业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下,目前广东全省的珍贵树种人工林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50万亩以上,并以较快的速度逐年增长,种植的树种涵盖数量超过了50种,随着良种的持续选育和栽培技术的不断优化,未来珍贵树种会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全面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

  点绿成金,延伸林业产业链条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岭南大地的广袤山川间,广东既是林业大省,也是林业产业强省。以油茶、南药和竹子等为代表的特色林业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其中,油茶产业作为广东林业产业的一颗璀璨明珠,截至2023年底,全省油茶种植面积已达到300万亩,茶油产量达4.5万吨,综合产值超过百亿元。油茶产业的发展,不仅绿了山头,美了乡村,更带动了广大村民增收致富,书写了一段段绿色发展的佳话。

张应中带领团队在油茶林中观摩调研

  走在广东省林科院的苗圃内,一片郁郁葱葱的油茶林硕果挂满枝头,含籽待熟,成为园区一道引人瞩目的风景线。在全省油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油茶团队功不可没。由4位博士作为骨干力量的专业团队,长期致力于油茶良种选育、栽培和精深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

  油茶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张应中研究员介绍,林以种为本,自2008年以来,广东全省油茶的良种使用率逐步提高。在良种应用过程中,根据品种的不同特性,合理布局,选出适于各个区域的良种,如全省比较适宜种植的岑软2号和3号,粤北比较适宜种植的湘林210、三华系列、长林系列等。针对高州油茶和广宁红花油茶等本土油茶,通过常规和分子手段,选育出了果大皮薄、稳产高产的油茶新品种。

  良种需良法发挥其潜力,杨会肖博士说,团队在栽培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获得了突破。例如,团队针对油茶的落花落果现象,研制叶面专用肥,喷施后的结实率和保果率显著提高;通过探索不同的复合经营模式,不仅降低油茶早期管护成本,还提高了油茶林地收益。

王静正在实验室开展油茶精深加工技术科研工作

  “在油茶深加工方面,我们致力于油茶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推动油茶产业链向高端化、多元化方向发展。”王静博士指出,研究发现,茶饼中富含黄酮类、多酚类、茶皂素等多种功能成分,可对其进行高值化应用。目前,广东已形成了茶油规模化加工产业,初步建立了化妆品、保健品、药品、洗涤品等深加工产业体系,使油茶的经济效益得到进一步提升。

  以科研力量实现对传统油茶产业的突破,延长油茶产业链、价值链,油茶研究团队的科研实践是广东省以科技创新推动林业产业发展、深度发掘各地提高绿美广东的经济效益、促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

  从油茶品种的改良到珍贵树种的培育,从栽培技术的优化到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广东省林科院高层次“智囊团”为代表的林业专家和科研人员,深入研究林业领域难题,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从而助推林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提升,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绿色发展科技支撑树立了典范。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