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行业说④ | 建立交流互访合作机制,促进粤港澳自然教育生态圈建设

  7月8-9日,2023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将在广州举行。为迎接大会的到来,广东林业推出专栏“自然教育行业说”,邀请到自然教育领域多位从业人员围绕自然教育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等方面进行分享,本期带来红树林基金会(MCF)秘书长闫保华的访谈内容。

图片

  闫保华:红树林基金会(MCF)秘书长,目前担任全国自然教育网络理事长、广东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海洋环境保护专委会委员等。曾参与编写出版《神奇湿地:环境教育教师手册》《中国湿地教育中心创建指引》《广东省自然教育工作探索与实践》《自然教育通识》等。 

  问:在您看来红树林基金会在自然教育中扮演着怎么样的角色?

  闫保华:红树林基金会(MCF)致力于通过探索和推广社会化参与的自然保护模式来推动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让人与湿地都能生生不息、共享丰盛的未来。其中,自然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化参与自然保护的动力和起点。

  MCF在自然教育领域的探索始于2013年3月,与福田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合作,招募、培训首批自然讲解志愿者,带领公众进入保护区试验区参与教育活动。过去十年,MCF始终深耕基于场域的自然教育模式,在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推动保护区、公园等场域创建和运营自然教育中心,并于2016年和2019年,先后受深圳市城管局和广东省林业局委托,开展深圳市自然教育体系和广东省自然教育中心体系构建研究,为深圳市和广东省自然教育专业化、系统化发展贡献力量。

  MCF还整合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在实践中提炼总结,建立经验体系,出版专业书籍,通过网络建设和培训赋能支持更多的自然场域开展自然教育。2022年11月,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的指导和支持下,联合发起中国湿地教育中心行动计划,为每一片湿地培养“粉丝”,推动更多湿地成为开展自然教育的基地,为更好地保护湿地奠定广泛的公众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基础。

图片

  问:近年来,深圳是如何结合红树林特色资源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

  闫保华:红树是深圳的市树。红树林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为了适应水淹浪袭、盐渍暴晒、强风高温的恶劣环境,进化出特殊根系、胎生繁殖、泌盐拒盐等生物学特性,在防风护岸、净化水体、固碳储碳、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深圳人坚韧包容、团结奉献、开拓创新的精神高度契合。

  在深圳,依托丰富的红树林湿地资源,从自然教育基地规划建设到课程和教学方案研发,从志愿者培训和团队建设到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渠道,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力量充分参与,共同搭建了系统的红树林自然教育体系,尤其是在普惠性的学校课程方面非常有特色。

  2019年5月,福田区教育局、福田区科协、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和红树林基金会四方合作,启动“福田区中小学生红树林科普教育活动”,研发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相衔接的课程,以班级为单位,带领中小学生到红树林湿地学习。

  问:作为广东省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麻烦您跟我们分享一下广东是如何打造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的?

  闫保华:广东省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基础,从深圳开始先行示范,政府主导、多元参与,从顶层设计到资金保障,从整体规划到标准体系建设,从基地认定到人才培养、职称评定,做了很多开创性、务实性工作,成效显著,是全国自然教育发展最活跃、最具引领性的地区之一,也是当之无愧的全国样板。

图片


  问:近年来,粤港澳三地的交流不断深入,您认为,下一步该如何持续打造粤港澳自然教育生态圈?

  闫保华:过去几年的工作已经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受疫情影响,过去三年,粤港澳三地自然教育同行线下的、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比较受限。

  接下来,广东可以通过建立粤港澳三地自然教育主管部门、优秀自然教育基地和机构的互访机制,推动在真实自然教育场景中的实地考察、交流学习,进一步深化相互间的联结和共识。同时,搭建粤港澳三地政府、基地、机构间合作对接平台,鼓励、扶持自然教育研究、传播、人才培养等行业发展支持性机构的成长,构建多元参与的环境氛围。

图片

  问:经过多年的发展,广东省自然教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在您看来,目前还存在哪些短板?

  闫保华:自2019年以来的高位推动、完善布局,为广东省自然教育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已认定115个省级自然教育基地,成为面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自然教育服务的重要场所。

  经过四年的探索和实践,自然教育基地的发展也已经从布局推广迈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立足目标,以终为始,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规划和评估对自然教育基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接下来,可以通过建立自然教育基地成效评估体系和相关指引,鼓励和支持自然教育基地梳理自身发展现状,开展资源分析和访客分析,进一步明晰自身自然教育发展目标,从现状出发,规划可执行、可落地的自然教育发展路径,并定期评估、校准,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