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树林粤变记③ | 城变:看!窗外有片红树林

  世界红树林保护看中国,中国红树林保护看广东。近日,广东省林业局联合南方杂志社推出了《红树林粤变记》专栏报道,选取部分地市作为观察样本,详细介绍红树林保护举措,集中展示我省红树林保护成果,呼吁全面提升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久久为功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下面一起来看看广东红树林带来的“城变”过程吧!

广东深圳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南方日报/供图

广东深圳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中国,有一座超大城市,不仅把红树作为“市树”,还将其发展成为美好生活与和谐发展的栖息地,这座城市就是深圳。

  自2022年11月全球第一个“国际红树林中心”落地深圳以来,深圳积极拓展红树林保护修复国际交流合作,并力争在2035年前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全国首家由民间发起的环保公募基金会红树林基金会(MCF)、首个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首单红树林碳汇指数保险……从城市规划到机制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奔跑的深圳,不仅创造积累了全方位的成功经验,还在解锁更多红树林湿地资源保护修复的“新招”。

  城护林,无限期

  “红树林生态公园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如同城市中的世外桃源。”多名深圳市民这样表达了他们的直观感受。

  这也是从各国远道而来的野保、生态领域官员和专家们的深刻感受。7月26日,我国首次举办的国际红树林保护高级别论坛在深圳开幕。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内鸥鹭翔集、鸭雁戏水的自然美景,让代表们纷纷按下相机快门。

  作为一座高密度超大型现代化滨海城市,深圳拥有独特且珍贵的红树林湿地资源,是候鸟万里迁徙之途中重要的中转站和加油站。海岸线上,不仅有自然生态的美不胜收,更有现代化城市崛起带来的惊天变化。

  如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们居住的自然环境,一直是深圳的“心头大事”。

  自1998年开始,深圳通过深圳河治理保护红树林生态、人工补种等措施,推动深圳湾红树林面积稳步增加。

  据悉,深圳湿地总面积3.5万公顷,红树林面积296.18公顷,主要分布在福田。据了解,1984年,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将福田红树林生态系统纳入保护。

  作为全国唯一处在城市腹地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福田红树林区域也被认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历程中最具挑战也更具价值的实践场”。

  直面挑战,守护鸟儿的家园和背后的城市,多年来,福田不遗余力、不设限期。

  2012年,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MCF)成立。三年后,基金会正式托管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成为中国首个管理城市生态公园的环保公益机构。

  10多年来,深圳充分调动各界力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深圳湾滨海湿地保护,形成“政府主导、社会运营、公众参与”的滨海湿地保护深圳模式。

  据介绍,近年来,福田区大力推动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防治,持续性改善海绵城市示范区、鸟类栖息滩涂区及周边生态景观区等的生态修复工作。根据定期开展的生态监测,现已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黄胸鹀、白肩雕、黑脸琵鹭等5种,欧亚水獭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28种。

  数据显示,目前,福田区共计修复红树林湿地面积约53公顷,组织超过800名志愿者和30家民间企业和机构参与保护红树,共同守护这片城中心的“自然博物馆”。

  福田的红树林生态修复成效获得了国内外的认可。2020年,福田红树林湿地被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202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22年11月,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在湿地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OP14)日内瓦会场获得全球首批“湿地教育中心星级奖”。

  保护湿地,生生不息。这片红树林的“福田”,是广东保护红树林实践中的精彩一幕。

  从湾区,向世界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保障。

  上个世纪90年代,为了不从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中穿过,深圳专门在滨海大道绕了一段弯路,也为今天的城市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生态财富。

  推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圳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一方面,深圳通过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等措施,遏制城市的无序扩张和过度开发;另一方面则通过出海口污水截排等措施,对红树林保护区的生态进行系统的修复和保护。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湾通过开启全面禁渔区,破解了人鸟争食的矛盾。全面禁渔后,深圳湾自然生态景观明显好转,渔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候鸟数量逐年回升,鱼翔浅底、鱼跃鸟欢已成为深圳湾的常态。

  “2021年‘林长制’实施以来,深圳将红树林保护修复纳入林长制任务,在部分辖区成立‘海岸带林长’,海陆统筹开展红树林保护。”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深圳现有红树林分布的自然保护地8处,包括自然保护区2个、湿地公园6个。

  “明显感觉到,现在和10多年前相比增加了更多的基础设施和便民设施,红树林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整体景观也更加美丽。”一名深圳市民说道。

  以国际红树林中心的落地为契机,深圳湿地保护正迈入新阶段。

  今年深圳市建筑工务署发出招标预公告,为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进行公开招标。

  据悉,该博物馆是国家林草局与深圳市政府共同建设的国家级博物馆。作为深圳红树林湿地保护的重要展示窗口和国际交流平台,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将为深圳推进“国际红树林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林与城,双奔赴

  今天,深圳人深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珍视且小心翼翼地保护着红树林。

  “鸟类是深圳湾红树林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像黑脸琵鹭,就是我们深圳湾常见的明星鸟。还有勺嘴鹬,也是十分珍稀的鸟类物种。”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科普展馆里,志愿者朱启兰向游客讲解起湿地文化与候鸟知识时如数家珍。

  朱启兰是深圳市志愿者联合会团体志愿服务组织—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志愿服务队的一名自然环保教育志愿者。在该服务队,志愿者们都会给自己取一个自然名。“蓝天”,就是朱启兰的自然名。

  入队以来,不管是候鸟观测活动还是科普展馆的讲解,几乎每场红树林志愿活动都能见到“蓝天”的身影。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该服务队注册志愿者共859人,志愿服务项目发布共计123项,包括湿地教育、湿地保育等多种自然教育项目。

  “通过这些年大家的共同努力,深圳人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了。”朱启兰说,市民不仅在观测候鸟的时候会主动穿浅色衣物,文明安静观赏,还会自发引导家人朋友、小孩积极保护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存。

  “保护红树林生态是一个多方获利的行为。”有业内专家表示,“红树林已逐渐成为深圳的亮丽名片和文化符号,越来越多的人来深游玩或者工作学习,这是十分正向的循环。”

  都市城央,繁华喧嚣;生态绿洲,诗意盎然。

  城与林的交融共生,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广东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来谋划和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据介绍,深圳已全面开展红树林保护修复,2021—2025年计划完成营造及修复红树林面积51公顷以上,力争2035年前,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50%,湿地面积总量保持稳定,滨海湿地生态状况有效改善、建成区湿地生态空间品质得到优化,建成国际湿地城市。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正如朱启兰所说的:“如果我能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更多的人加入其中一起保护珍贵自然资源,一起守护深圳人的未来,那么一切都是值得的。”

  “深”爱红树林,织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绚丽图景,人们必能在家门口尽享“诗和远方”。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