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绿化⑤丨聚智汇力!韶关灵潭村谱写生态富民新图景

  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乡村绿化纵深开展,广东林业特别推出《乡村绿化》专栏,用一个个典型案例展示各地在生态修复、产业融合、全民参与等领域的创新实践,激励各地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更多“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的“绿美+”模式。下面一起来看看韶关南雄灵潭村是怎么做的吧~

  韶关南雄灵潭村秉持系统思维,以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参与热情,以“校地共建”推动科学规划,发挥巾帼力量共建美丽家园,广泛动员党员、妇女、科技团队、企业等社会力量,构建多元共治格局,通过系统推进乡村绿化建设,灵潭村实现了“颜值”“气质”“品质”“产业”等“四提升”,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图片

  党建引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灵潭村创新建立“党建+积分制”工作机制。健全制度体系,将“乡村振兴积分制”与“清单制”有机结合,围绕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六大方面制定积分细则,并纳入村规民约,构建起科学完善的乡村治理制度框架。

  同时,发挥党员示范作用,灵潭村“两委”干部和党员率先垂范,主动打造“绿美生态小板块”“美丽庭院”示范样板,形成“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氛围。

  此外,灵潭村树立爱绿护绿新风,通过以“榕树大讲堂”组织村民参加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建立帮带引领机制,成立妇女志愿者服务队,举办“美丽庭院”评比活动等形式,全面提升村民庭院美化意识,实现村民从“要我建”到“我要建”的转变。

  引智入村,强化统筹规划

  灵潭村创新建立“校地共建”机制,加强与当地科研院所合作,依托科研院校教育、科技、智力和组织优势,提高村庄绿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灵潭村科学开展村庄绿化规划,全面摸清村内可绿化空间底数,激活农村闲置土地资源,累计腾退可绿化用地50余亩。积极入户走访、召开村民座谈会,广泛听取群众对绿美乡村建设的意见建议,让村民从“旁观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建设者”。

  灵潭村还因地制宜制定绿化方案,利用边角地、废弃地等闲置空间种植黄金香柳、红千层等景观树,将小微公共空间改造为“家门口的公园”,重点在“五边”“四旁”重点区域新种植桂花、樟树等适生树种,营造出自然和谐、休闲舒适的生态美景。

  巾帼助力,共建美丽宜居家园

  灵潭村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优势,凝聚巾帼力量助力乡村建设。通过召开宣讲会、入户走访等方式,广泛宣传“美丽庭院”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妇女群众从家庭“小美”做起,带动乡村“大美”。同时,灵潭村以“榕树大讲堂”等形式组织妇女参加技能培训、经验交流等活动,建立帮带引领机制,提升妇女同志提升庭院美化的意愿与水平。

  灵潭村还成立妇女志愿者服务队,开展庭院美化志愿服务;优化积分制管理,举办“美丽庭院”评比活动,通过典型示范和良性竞争,激发妇女群众参与热情。

  广泛动员,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灵潭村创新建立多元参与机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绿化。搭建政企对接平台,号召鼓励社会各界通过捐资捐树、树木认领等方式支持乡村绿化。建立社会力量联络机制,组织志愿植树活动,方便党员群众以多种形式参与到家乡绿化美化工作中来。

  同时,灵潭村构建多元投入格局,创新建立“财政资金统筹绿化一批、帮扶单位支持绿化一批、社会捐助绿化一批、群众自主种植绿化一批”的“四个一批”绿化模式,形成多方联动、共建共享的乡村绿化新格局。

  三管齐下,绘就生态富民新图景

  灵潭村推行“一村一果”产业发展模式,培育绿色生态产业,依托富村公司和乡村振兴车间等平台盘活当地的闲置闲散资源,成功引进多个产业项目,统筹规划闲置土地资源种植鹰嘴桃、黄皮等特色林果,既打造了乡村绿色生态景观,又培育了新的村级产业增长点。同时,灵潭村选择优质长寿树种,提高绿化质量和时效,在绿化景观路、桑梓林等重点区域,科学种植香樟、闽楠等160株珍贵树种。

  灵潭村还深度开发乡村绿美资源,充分利用梅关古道和珠玑古巷的有利位置,将乡村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和丰富红色文化等资源有机结合,以灵潭驿站为主要载体,打造集农林风光游览、美食、游乐、住宿、红色研学等度假休旅体验内容为一体的农旅综合体,提升乡村旅游体验的立体感、互动感和趣味性。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