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重点保护鸟类——鸳鸯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生态与进化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在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罗坑保护区”)进行秋季鸟类调查时发现鸳鸯,为罗坑保护区首次新记录。

  10月27日下午4:00左右,在罗坑自然保护区西牛塘样线的一水库中,发现有3雄1雌共4只鸳鸯。水库周围为发育较好的次生林,水库岸边有约3米宽的水草驳岸,间布茂密的杂木灌丛,靠道路侧种有高大的杉木。鸳鸯看到观察人员后,惊飞至对岸,游泳约20米后爬上树枝开始休息及整理羽毛。

  鸳鸯在广东非常少见,仅在少数几处地方有过野外种群记录,此次是罗坑保护区首次分布记录。罗坑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北部,地处南岭山脉中段南麓。历史共记录到野生脊椎动物有341种,其中鸟类164种。本次记录既为罗坑保护区新增一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也扩充了鸳鸯越冬栖息地的分布。

  鸳鸯(Aix galericulata)隶属雁形目、鸭科、鸳鸯属,体长38-45厘米,为小型游禽,雌雄异色,雄鸟嘴红色,脚橙黄色,羽色丰富而华丽,头具艳丽的冠羽,眼后有宽阔的白色眉纹,翅上有一对栗黄色扇状直立羽,像帆一样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极易辨认。雌鸟嘴黑色,脚橙黄色,头和整个上体灰褐色,眼周白色,白色眉纹明显。

  鸳鸯为南北迁徙鸟,繁殖于长江以北的中东部大部分地区,以及西南地区的山地森林湖泊、河流、水塘、芦苇沼泽和稻田中,越冬于长江流域、华南、西南地区大的开阔湖泊、江河和沼泽地带,在台湾为留鸟。鸳鸯主要以草、树叶、稻谷作物等为食,繁殖季也吃昆虫及其他节肢动物、小型鱼虾类或蛙类为食。

  鸳鸯是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鸟类,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65000-66000只,中国估计有100-1100个繁殖对,以及少于100个越冬个体,其种群数量总体趋势可能在下降。

  据了解,广东罗坑鳄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罗坑镇,始建于1998年12月,2013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8813.6公顷,主要保护鳄蜥等珍稀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热量充足,冷暖交替明显,物种资源十分丰富。计有野生维管植物1464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有仙湖苏铁、伯乐树等17种;动物有1529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39种,如鳄蜥、黄腹角雉、短尾猴等。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