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娃娃鱼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特有种,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

  在亚洲、美洲和欧洲发现的化石表明,在中生代或是更早的年代,隐鳃鲵科动物就已经广泛地生活在劳亚古陆,是与恐龙同时代并存的古老物种。他们经历了地质年代的风雨沧桑,仍顽强地生活下来,悠闲地漫步在山溪河流中,被人们誉为“活化石”。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图片

  大鲵是现今体型最大的两栖动物,成体一般可达0.5米以上,最大可达2米以上。体表裸露,皮肤光滑而有弹性,体色变异较大,一般为棕褐色,也有暗黑、棕红、土黄、浅褐、金黄等色,背腹面布满不规则褐色或深褐色斑点。体扁平,头呈半圆形,躯干部粗壮,四肢短粗。犁骨齿发达,为大鲵主要的捕食工具。成体不具鳃,肺呼吸。

  生活习性

  大鲵喜阴,常匿居在石灰岩广布、水质清澈、多砂石和深渊、水量充沛的深山溪流、岩穴、泉洞及水沟中。

  在水中,皮肤是它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也常需将头部伸出水面进行呼吸。大鲵食性广,为肉食性,常以溪中鱼虾蟹蛙等为食,也捕食螺蚌、水蛇、鼠类及水生昆虫等。大鲵的新陈代谢较为缓慢,耐饥饿能力很强,只要饲养在清洁凉爽的水中,数月不喂食物也不致饿死。

  大鲵卵生,4-5龄达到性成熟,繁殖期为每年的5-10月。在繁殖季节,大鲵常发出类似娃娃的叫声,所以也有了人们常说的“娃娃鱼”的俗称。

  分布范围

  大鲵在我国的分布范围较广,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黄河、珠江中下游的支流中,贵州、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山西、河南等18个省区均有分布,从几百米的丘陵地带到4200米的高山都可见到它的踪迹,是有尾类中垂直分布高差最大的种类。

图片

  保护措施

  1988年,大鲵被列为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2021年最新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大鲵野外种群继续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为做好大鲵的保护工作,各地已建设20多个大鲵保护区,广东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是其中之一。为增加保护区内大鲵种群数量,连南大鲵省级自然保护区从2008年起多次进行大鲵增殖放流,扩大保护区内大鲵数量,并想方设法增加保护区溪流的生物量,解决大鲵食物。同时保护区还开展了大鲵仿生态繁殖研究并获得成功,繁殖出大鲵小苗。

  自设立保护区以来,通过加强管护,大鲵资源及其栖息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确保了大鲵生息繁衍。

附件: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