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水鹿

  水鹿是热带、亚热带地区体型最大的鹿类,身长140~260厘米,体重100~200千克。水鹿体毛粗糙而稀疏,雄兽背部一般呈黑褐或深棕色,腹面呈黄白色,雌兽体色比雄兽较浅且略带红色,也有棕褐色、灰褐色的个体。颈部沿背中线直达尾部的深棕色纵纹是水鹿的显著特征之一。

图片

  它面部稍长,鼻吻部裸露,耳朵大而直立,眼睛较大,眶下腺特别发达。尾巴的两侧密生着蓬松的长毛,似一把毛刷。只有雄兽头上长角,角从额部的后外侧生出,稍向外倾斜,相对的角叉形成“U"字形。角形简单,呈三尖形。角的前端部分较为光滑,其余部分粗糙,基部有一圈骨质的瘤突,称为“角座”,俗称“磨盘”。

  水鹿与其他鹿种相区别的重要特征有:角小、分叉少,门齿活动,颈腹部有手掌大的一块倒生逆行毛。

图片

  生活习性

  水鹿的栖息地海拔高度为300-3700米,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雨林、阔叶林、针阔林、稀树草原以及高原地区等环境,以嫩草、果实、嫩树叶和嫩芽为食。它一般在早晨、傍晚和夜晚活动,确认环境安全的话,白天也会觅食,很少到远离水的地方去。

  水鹿有沿山坡垂直迁移的习性,夏秋会到高海拔林区活动,冬天迁移到中低海拔阳坡活动。在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因冬季高纬度风大、冷、食物也少,水鹿经常在中低海拔果场附近或有食物的阳坡活动。

图片

  红外相机监测情况

  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为摸清保护区水鹿分布范围、生存状况和干扰因素,为保护水鹿提供科学依据,2016-2020年在保护区水鹿活动踪迹较多的区域(海拔范围为300-900米),随机布设了共37个位点安装红外相机进行监测,其中青嶂山布设了29个,小流坑布设了8个。37个位点中,水鹿出现位点数为21个,占有率为57%,监测显示在保护区缓冲区和核心区都有水鹿活动足迹。

  经对2011-2020年拍摄到的水鹿照片和视频分析,保护区水鹿至少有3个种群,青嶂山天池区域、主田高峰学前区域各有一个种群,小流坑一个种群。保护区水鹿数量估计有20-25头。这些数据说明保护区水鹿数量在不断增长,生存状况良好。

附件:

相关稿件: